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椴树属树种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但对其起源、保育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开展椴树属分子系统学和南京椴保育遗传学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ITS序列研究椴树属系统进化,证实欧洲和北美分布种可能源于东亚,但欧洲分布种可能并非单一进化途径;美洲各种之间亲缘关系较近;东亚分布种进化速度不一致。通过不同聚类方法所得系统树基本一致。ISSR标记可作为该属种间亲缘关系研究的辅助方法,TrnL_F序列难以解释该属系统进化。
2、南京椴遗传多样性较高(PPB=99.37%、Nei指数=0.4510、Shannon指数=0.6416),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Gst=0.2353、Nm=1.6245),群体间遗传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牛首山群体与其它群体遗传差异较大,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相关。
3、种子繁殖是基因流和遗传漂变的表达终端,进而影响种群遗传结构。种子繁殖困难是理解南京椴遗传变异和分化的关键和核心。
4、南京椴种子繁殖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种子饱满度低并存在深休眠。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来源于胚乳,种皮、果皮机械障碍、发芽抑制物质等都可抑制萌发,但不存在胚性休眠;采用浓硫酸+GA3溶液+低温层积组合处理可打破种子休眠,使发芽率提高到95%。
5、南京椴濒危与其生物学特性有关,但人类干扰是导致该种数量减少的主因。南京椴保育应加强原产地的保护并加大繁殖力度,促进该树种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