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厂商调整产品价格时存在调节粘性,而价格对社会的整体福利影响又是极其重要的,研究价格粘性问题,是理解一系列宏观经济学问题的基础,更是在应对经济冲击时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从不同角度研究价格粘性可形成不同解释理论,目前为止学术界代表性理论主要有尾数定价、菜单成本、公平定价和粘性信息理论四种,本文将在下文中简要阐述前三种理论涵义,并详细阐述粘性信息理论模型。由于厂商在采集和处理所需信息时要考虑成本,造成厂商信息传递更新缓慢,而信息的粘性又会进一步影响居民消费品价格波动。为考察我国居民各分类商品价格粘性情况,本文构建粘性信息理论模型,内生化信息粘性参数,使用126种由我国发改委发布的商品月度监测数据,计算各分类消费品价格调整频率及周期,以价格调整频率为指标来测度商品价格粘性,分析各类商品价格粘性是否存在不同并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测度结果表明:在我国各分类商品价格中,服务类商品价格粘性明显高于食品、工业消费品价格粘性。进一步对定价模式研究表明,我国商品定价模式总体表现为状态相关。本文整体结构如下:首先是引言部分,根据现实宏观经济条件提出问题,阐述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方法与结构创新点;其次为各类粘性价格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根据不同角度将价格粘性理论归为两个层面,并对尾数定价、菜单成本、公平理论三种代表性理论进行简要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引出粘性信息理论模型,内生化信息粘性参数;第三部分对中国居民消费品价格粘性进行测度。根据测度结果,解释商品价格粘性的产生原因,并计算各分类消费品价格调整频率及周期,分析各类商品价格粘性是否存在差异并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第四部分研究中国产品市场定价模式,发现中国居民消费品总体定价模式表现为状态相关;最后提出结论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