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巴蜀方志存量大,文學文獻豐富,可分為清本朝和清以前兩類。由於清代方志絕大多數為單刻,不存在祖本、校本之分,本朝文學文獻在版本、校勘、辨偽、1佚等問題上資料很少。故從目錄、校勘、考證方面對巴蜀方志中清以前文學文獻進行研究;從編纂、提要、作家部分側重對明清文學文獻進行研究。文學文獻散見於方志的各類目中,釐清方志文學文獻的分佈與存現是研究的基礎。從分佈來看,巴蜀方志中的文學文獻多集中在“藝文志”“經籍志”“金石志”“人物志”“地理志”等五個類目,著錄的類型與體例並不一致,文本表現形式也不相同。將巴蜀方志中文學書目與63部目錄專書做對比,發現在書目題名與卷帙上均有很多不同。36部同名異作主要是因為不同時代命名方式不同產生,僅1部書題名為記載錯誤。47部同作異卷是由於誤載、重刊、散佚等原因。查閱各類古籍數據庫、各大圖書館資源,推斷出已亡佚書籍25部,整理出僅存在方志中的明清文學書目474部,可以成為巴蜀文學研究的重要資料。巴蜀方志書目提要撰寫方式有轉錄前代目錄書提要、摘錄他書資料形成提要、自行撰寫提要等方式。方志書目提要體例上受《文獻通考》影響較大,內容上則主要依賴《四庫全書總目》。所有府縣志中,光緒《井研縣志》的提要編纂最為出色,可以成為府縣志書目提要編寫的典範。巴蜀方志中的作品來源駁雜,部分作品在轉錄過程中也出現)誤、錯漏。對雍正《四川通志·藝文志》中的“詩”“賦”部分進行校勘後,共糾正)誤73例,其中題名12例,作者10例,內容)誤51例。補充脫文18例,考證衍文4例,糾正倒文1例,補充闕文1例。研究中發現方志因襲性強,清代巴蜀方志中的“藝文志”與前代方志及嘉靖《四川總志·全蜀藝文志》有極大的相似性。嘉慶《四川通志·經籍志》中667位本籍作家的時代分佈不平衡。宋、明、清作家數量多,但漢、唐、宋作家影響力大。地域分佈以川西成都府為分佈重心,元代以前川西、川中北作家多,川南、川東較少,明代開始,作家分佈開始向川南、川東遷移,地域差異逐漸縮減。作家時代、地域分佈有經濟、政治、文化等原因,也與刻書、藏書業發展,教育資源及文學家影響力等因素相關。巴蜀方志中書目記載、提要內容、作者相關信息部分與其他書籍記載有差異,對這些差異進行了辨析與考證,糾正了書籍提要、作者籍貫、相關資料中的錯誤,釐清了各書籍與作品的歸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