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飞行能力退化的遗传基础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taa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飞行能力的获得大约发生在4亿年前,是昆虫适应性进化的重要里程碑。飞行能力使昆虫的运动能力得到极大拓展,有利于它们寻偶、避敌、觅食等,大大促进了昆虫的大范围扩散。然而,在进化过程中,许多原本具备飞行能力的昆虫又丧失了这种能力。Wollaston等曾记录了马德拉群岛上500种甲虫中的200种丧失了飞行能力。昆虫的一些类群,如蛩蠊目、蚤目等中的几乎所有昆虫都没有飞行能力。在竹节虫、蝗虫、蟋蟀、蠼螋等类群中,飞行能力丢失的现象也很常见。一些昆虫虽然具备翅膀的结构,但丧失了飞行能力,Roff等曾做过估算,大约有5%的有翅昆虫不具备飞行能力,一些昆虫甚至完全丢失了翅膀。总的来说,飞行能力的退化或丢失在昆虫中广泛存在。研究昆虫飞行能力退化的遗传机制对人类理解昆虫的适应性进化和防虫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家蚕(Bombyx mori)由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驯化而来,是唯一被人类完全驯化的昆虫,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家蚕是鳞翅目昆虫的模式物种。在长期的人工选择过程中,家蚕飞行能力丢失使家蚕的大规模养殖和蚕种的制备等过程更容易操控,是人类利用昆虫的一个重要事件。长期以来,对家蚕经济性状、重要遗传突变的遗传机制和个体发育等的研究是家蚕基础研究的主要方向,而其飞行能力的丢失还鲜少有人关注。但作为一种重要的性状改变,家蚕飞行能力退化机制的解析是必要的,这个工作不仅能增进人们对家蚕驯化历史的认知,也能为昆虫飞行能力退化的研究提供参考,对解释昆虫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在鳞翅目害虫防控方面具有重要转化研究价值。与野桑蚕相比,家蚕形态性状在驯化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哪些性状的变化导致家蚕飞行能力的退化?家蚕飞行能力的丢失是人类有意识的直接选择,还是人类在有意识提高其经济性状的过程中逐渐退化(功能约束放松)的?家蚕飞行能力的退化与哪些基因有关?这些基因在家蚕的驯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改变?这些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答。本研究应用形态学、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对与桑蚕飞行相关的形态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比较它们在野桑蚕和家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全基因组进行正选择位点的检测,并对相关基因进行选择压力分析,结合转录组数据,筛选出与飞行能力退化相关的基因,利用RNAi等技术对重要有关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桑蚕飞行相关形态性状的调查和比较分析通过组织解剖、组织切片、高速摄像等方法,分别对家蚕和野桑蚕的翅面积、翅型、翅的机械性能(硬度)、翅负载(体重/翅面积)、振翅频率、振幅、飞行肌重、飞行肌的显微结构、飞行肌与身体的比率(飞行肌重/体重)等相关参数并进行了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家蚕和野桑蚕翅的机械性能、翅负载、振翅能力、飞行肌的显微结构、飞行肌比率等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飞行肌的退化可能在家蚕飞行能力丢失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比较分析了家蚕和野桑蚕飞行肌的线粒体数目和ATP含量,发现野桑蚕飞行肌的ATP含量是家蚕的3倍,说明能量供应不足可能是家蚕飞行能力丢失的重要原因。2.桑蚕全基因组的选择压力分析我们对135个家蚕和20个野桑蚕重测序数据进行全基因组的变异检测和分析,筛选到37,417,881个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和10,183,483个INDELs(Insert and Deletion)变异。通过对家蚕全基因组进行选择性清扫分析,共鉴定到了397个有正选择信号的基因。对这些基因的NR(non-redundant database)注释结果进行分析,发现2个与肌肉发育相关的基因,7个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1个与神经发育相关的基因和2个与细胞凋亡、细胞自噬相关的基因。肌肉发育相关基因为副肌球蛋白(paramysion)基因和Tintin基因,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包括ATP合成酶、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糖原磷酸化酶等。3.家蚕和野桑蚕飞行肌的转录组分析通过解剖观察和对肌肉发育标记基因(β-actin)表达谱的分析,我们认为蛹6天(P6)是飞行肌发育的重要时期。对P6时期家蚕和野桑蚕转录组的分析显示,有6187个基因在家蚕和野桑蚕飞行肌中有表达差异,其中,3654个基因在家蚕中下调表达。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的功能主要富集到代谢通路(metabolic pathways)、MAPK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线粒体自噬(mitophagy)、细胞自噬(autophagy)、细胞凋亡(apoptosis)等通路中。化蛾第一天(M1)是蚕飞行肌的主要供能时期,转录组分析显示,有1422个基因在M1时期的家蚕和野桑蚕飞行肌中有表达差异,其中,723个基因在家蚕中下调表达。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通路(metabolic pathways)、柠檬酸循环(citrate cycle)、脂肪酸代谢(fatty acid metabolism)等通路中。说明柠檬酸代谢、脂肪酸代谢等通路相关的基因可能与家蚕和野桑蚕之间飞行肌的能量供应差异有关。P6和M1时期的这些差异基因中,Bmtitin2,Bmscu和Bmgs2基因具有明显的正选择信号。Bmtitin2是飞行肌相关的结构蛋白,Bmscu编码3-羟酰辅酶A脱氢酶(HOAD),Bmgs2与神经递质和神经突触的组装有关。我们将这3个基因作为蚕飞行能力退化的候选基因。4.Bmtitin2、Bmscu和Bmgs2基因的核酸序列分析分别对家蚕和野桑蚕Bmtitin2、Bmscu和Bmgs2基因的蛋白编码序列和调控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家蚕3个基因的编码区与野桑蚕相比都没有能引起基因功能改变的变异。在调控区域,与野桑蚕相比,家蚕的Bmscu基因上游341bp和361bp处分别有两个P元件转座子的插入,插入长度分别为1343bp和2814bp。其中,361bp处转座子的插入在家蚕中具有普遍性,有该转座子插入的家蚕品系约占家蚕群体的83%,在野桑蚕群体中没有检测到该转座子的插入。说明该转座子的插入可能是在家蚕驯化过程中发生并经过人工选择逐渐固定的。在家蚕Bmgs2基因的上游序列中发现了多处家蚕特异的插入缺失,这些特异的插入缺失有可能影响该基因在家蚕中的表达。在Bmtitin2基因下游鉴定到20个等位基因频率在家蚕和野桑蚕之间有显著差异的SNP位点,这些位点的变异可能与该基因的转录后调控有关。5.家蚕飞行能力退化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分别对家蚕和野桑蚕Bmscu基因和Bmgs2基因的上游2kb序列进行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野桑蚕上游调控序列比家蚕上游调控序列具有更强的启动活性。在野桑蚕及家蚕与野桑蚕的杂交F1代个体中对Bmtitin2、Bmscu和Bmgs2基因进行RNAi,结果显示,干涉Bmscu和Bmgs2基因后,蚕蛾飞行的最大速度、平均速度等显著下降,停飞次数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说明,Bmscu基因和Bmgs2基因对蚕飞行能力的维持有重要作用。Bmscu编码3羟酰辅酶A脱氢酶(HOAD),HOAD在脂肪酸beta氧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催化脂肪酸氧化并释放大量ATP。将Bmscu在BmE细胞系中干涉后,发现HOAD的酶活性和ATP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这说明Bmscu基因的下调表达减少了ATP的生成,家蚕飞行肌中ATP含量的降低可能与Bmscu基因的下调有关。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家蚕飞行能力的退化与其飞行肌的显微结构和能量供应有关;家蚕飞行能力的退化受到正选择作用,是人工选择的结果;Bmtitin2、Bmscu和Bmgs2基因在家蚕飞行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野桑蚕,这种表达模式是由其上下游调控序列的变异导致的。Bmscu基因和Bmgs2基因的干涉影响了家蚕的飞行能力,说明它们的下调表达可能是家蚕飞行能力退化的原因。Bmscu的下调表达抑制了HOAD的酶活,且影响了家蚕中ATP的生成,说明该基因可能通过减弱脂肪酸β氧化的过程影响飞行肌的能量供应,从而影响家蚕的飞行能力。
其他文献
学位
多胞锈菌科(Phragmidiaceae)真菌是一类世界范围内广布的专性寄生的植物真菌,物种丰富,主要为害蔷薇亚科(Rosoideae)植物。受害叶片褪绿、果实畸形,降低植物的观赏价值及经济产量,严重时,甚至造成寄主死亡。正确的病原菌鉴定是病害防治的基础,然而在多胞锈菌科内,随着物种的增加,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系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病原真菌无法单纯地依据形态特征进行准确的鉴定和分类,因此开展多胞锈菌
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与全球价值链的参与有着密切联系,但即使是处于同一产品的国际分工链条,以不同方式嵌入的各参与国从中获得的技术进步成长空间等也是不同的。对于早已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等收入国家而言,“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也将在国际分工体系下实现。因此,本文突破陷入国内部结构调整的原始框架,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等收入陷阱”跨越问题进行探讨,系统分析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给中等收入国家经济
随着多式联运的快速发展,转运枢纽处产生拥堵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拥堵造成转运时间增加并产生额外的碳排放。2021年7月16日,我国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体系,进一步完善了碳价机制,可预期在不远的将来,碳排放成本将成为运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枢纽拥堵对于多式联运路径决策及碳排放的影响,利用排队模型对枢纽拥堵现象进行模拟,对传统的路径决策模型加以调整,量化等待过程的时间及碳排放,将其纳入绿色多式联运路径
开花是被子植物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植物从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目前,关于拟南芥的开花调控网络已经十分清晰。然而,对于多年生木本植物花发育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则相当薄弱。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作为中国特有的白杨派树种,具有生长快、生态适应性强和寿命长等特点,在林业经济、生态建设和城乡绿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童期较长,严重影响了它的育种进程。此外,春季雄株花
发展性能优异的分析方法对于环境监测与防护、食品质量和安全控制非常重要。光谱分析法,如荧光分析法、光散射分析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以其响应快速、高灵敏度和操作简单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为各个学科和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学传感器在环境和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环境和食品监测应用为导向,制备了几种新的荧光碳点和非共轭聚合物纳
植被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和表征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在全球气候持续增温加速的趋势下,探究植被生长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区域乃至全球尺度上植被-气候关系的热点方向,对于揭示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和波动性,导致在整个区域内气候因子对植被变化的解释率较低或者难以定量解释。为此本研究主要选
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多种物质体系的交汇场所,发挥着物质的源、汇和转换器的功能。现如今,在海水入侵导致的水盐胁迫、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湿地退化背景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了影响,因此现在研究滨海湿地生态过程对水盐变化的响应已经成为了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本论文针对多界面下枯落物分解这一生态过程及分解过程中养分的动态变化,分别探究了1)不同盐度在枯落物-水界面对分解速
生态补偿是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在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保护逐渐转为人与自然和谐的保护趋势和中国自然保护生态补偿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瞄准等角度开展自然保护地区域生态补偿实证研究具有理论拓展、方法创新和政策支持等多重意义。本文以湖南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农地面源污染防治为目标,根据湿地型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需求,构建多目标协同的农地生态补偿综合效应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