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通过多种计量方法分别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分析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和目前影响县域差异的因素,动态方面,本文运用可以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测量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福建省东、南、西、北地带间、地带内、九地市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程度,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随时间波动明显,地市差异1978—1993年总体波动不大,1994——2003年总体呈现较明显的上升趋势;闽东南地带内差异1978——1992年总体波动较小,1993——2003年差异明显扩大,闽南地带内差异扩大幅度最大,而闽西北地带内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总体而言,空间尺度越大,差异越显著。静态方面,本文在界定资源位概念的基础上,选取从业人员数量等11个变量构成区域资源位计量指标体系,同时选取福建省58个县以及县级市为样本地区,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对样本地区的区域综合资源位及各子资源位进行计量分析。区域资源位排序结果与福建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基本吻合。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还进一步显示:在构成区域综合资源位的各子资源位系统中,人力和资本资源位对区域综合资源位的贡献率最大,它是构成区域综合资源位的主导因素。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表明:区域资源位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大部分存在正相关;在构成区域综合资源位的各子资源位系统中,基础设施与外资利用度资源位、人力与资本资源位对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度较高,而科教资源位则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存在正相关性。聚类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结论。在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人力资源和资本投入因素、产业结构调整的差异因素、制度安排因素四个方面探讨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最后,在相关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