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检测的敏感指标,以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降低脏器功能损害。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山东省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接受胃肠外营养支持>14天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发生PNAC者为观察组,未发生PNAC者为对照组。2.肠外营养(PN)支持方法所有早产儿于生后24~72h经口试喂养,不能耐受胃肠内营养者或经口喂养不能完全提供机体所需热卡者,给予PN营养液。开始液体量80m1/(kg.d),以后每日增加10~20ml,直至140~160ml/kg.胃肠外营养液包含葡萄糖(10%葡萄糖、50%葡萄糖)、6%小儿复方氨基酸、20%中长链脂肪乳、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电解质、多种微量元素。出生24小时内开始用10%葡萄糖,从6~8g/(kg.d)逐渐增加至12~16g/(kg.d);并加用小儿复方氨基酸,初始量1g/(kg·d),逐渐增加至3~3.5g/(kg.d);第2天加用脂肪乳,初始量1g/(kg·d),逐渐增加至3g/(kg.d);由周围静脉微泵持续16~24h输入。根据患儿胃肠耐受情况逐渐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3.观察指标统计整理内容包括:性别、胎龄、入院日龄、出生体重、诊断、并发症、机械通气、肝炎病毒系列、TORCH.甲状腺功能、血型抗体、心脏及腹部B超,喂养情况以及PN相关内容(禁食时间、PN持续时间、氨基酸累积用量、脂肪乳累积用量、热卡摄入量、蛋白/非蛋白比)。分别记录入院24~48h之间、应用PN2周后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直接胆红素(DBil)、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结果1.早产儿PNAC发生率为25.6%,PNAC组禁食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长于非PNAC组,氨基酸累积用量、脂肪乳累积用量、热卡摄入量、蛋白/非蛋白比均大于非PNAC组,其中观察组中SGA、喂养不耐受、机械通气所占比例均大于对照组。2.两组肝功能指标检测:应用PN2周后,观察组血清DBil、TBA、ALP、 GGT、AST、ALT均高于非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肝功能指标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应用PN2周后血清TBA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08,与ALT、AST、GGT, ALP曲线下面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当TBA取截断值26.2umol/L时,灵敏度为87.9%,特异度为87.7%,对PNAC的诊断价值最大,且灵敏度、特异度均大于其他指标。5.血清TBA与血清DBil呈显著正相关,r=0.563。结论1.PNAC的发生与禁食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氨基酸累积用量、脂肪乳累积用量、热卡摄入过高、PN提供能量中蛋白/非蛋白热卡比例高、SGA、喂养不耐受、机械通气均有关。2.血清TBA是诊断PNAC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指标,动态联合监测血清DBil与TBA,更有利于早产儿PNAC的早期诊断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