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的发病率为70.4/10万,有报告显示妇女则达到115/10万。该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累及多系统、多脏器,肾功能衰竭、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之一。“狼疮静颗粒”(Langchuangjing Granule,LG)是治疗SLE有效的纯中药制剂。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细胞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 or CD54)为主要观察对象,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并试图阐述其治疗SLE的作用途径、环节和靶点。 实验研究分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两部分。药理学研究选用先天发病的NZB/W F1(NZB/NZW F1 or BW)自发性狼疮小鼠,分别检测了血清、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肾组织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3mo NZB/W F1♀小鼠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olua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含量尚在正常范围,尿蛋白阴性、肾脏普通组织形态未见明显异常,但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以及肾脏组织已见ICAM-1高表达;至7mo时,NZB/W F1♀小鼠血清sICAM含量明显升高,尿蛋白和肾功能异常。狼疮静能有效抑制NZB/W F1♀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表面和肾组织ICAM-1的高表达以及肾小球细胞数和血清sICAM-1的升高,并能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和增加免疫脏器指数。狼疮静结合西药强的松后,起到了协同作用,显示了中西医结合的明显优势。毒理学研究观察了灌胃给药途径的狼疮静颗粒LD50及最大耐受量试验。结果狼疮静颗粒因为制剂的原因LD50无法完成,其最大耐受量为304g生药·kg-1·日-1,相当于临床剂量的87倍,提示狼疮静颗粒安全无毒。 临床研究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活动性SLE患者46例,随机分为西药组(Western medicine,WM)20例和狼疮静为主治疗的中西医结合组(LG+WM)26例,治疗6个月,观察对临床疗效和SLAM病情活动性积分的影响;引入激素指数和CTX指数,分析狼疮静颗粒对西药的撤减作用;同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ICAM-1的变化。结果显示,中西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医结合组和西药组治疗后血清sICAM一1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1);中西医结合组在临床疗效、降低病情活动性积分、减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用量等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 以上结果表明狼疮静可以有效抑制ICAM一1的升高,当结合西药后,发挥了协同作用,提高了疗效,符合系统论的最优化原则。提示狼疮静颗粒具有类激素样或抗粘附分子样作用,其疗效机制与抑制ICAM一1的升高,下调 sIL一ZR、TNF一a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了T、B细胞过度活化和炎症细胞浸润,改善T、B细胞功能紊乱,减少了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的过多形成有关。其确切机理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从细胞及分子免疫角度,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来观测纯中药制剂对先天发病的NZB/N ZWFI自发性狼疮小鼠ICAM一1的作用,国内外尚属首次,具有创新性。同时,进一步证明该中药制剂安全无毒、临床疗效确切,为开发新药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