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改良式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RPLD)联合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与单纯RPLD术对比,分析IDET是否有助于提高疗效;研究改良式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脱出型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与突出型椎间盘突出症比较,分析椎间盘突出类型对手术疗效是否有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我院介入放射科行改良式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RPLD)联合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或单纯RPLD术患者资料,排除多个椎间盘同期手术且采用不同手术方法者,共110例入选,按手术方法分为RPLD联合IDET组和单纯RPLD组,分别有68例和42例;按椎间盘突出类型分为椎间盘突出组和椎间盘脱出组,分别有60例和50例。本研究采用的RPLD术对传统PLD术穿刺及髓核摘除方法作了改进。联合组在RPLD基础上行标准IDET术。术后观察、分析两组疗效及并发症。采用多种疗效评价指标:采用VAS疼痛评分表来评估术前术后疼痛缓解情况,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3月、6月;按照MacNab标准评价手术有效率,评价时间段为术后1年、1~2年、2~3年;采用CT或MRI进行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对比,观察突出椎间盘回纳情况,评价时间段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共有46例患者具有完整的肌电图资料,评价时间段为术后1周、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成功率100%。联合组与单纯组比较:术前VAS评分联合组平均为7.08±0.55,单纯组平均为7.16±0.49,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均呈持续性下降趋势,两组术后6个月评分联合组为1.41±0.34,单纯组为2.95±0.28,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按MacNab标准)随访1年到3年,平均25个月,RPLD+IDET组为89.71%,RPLD组为83.33%,两组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个月联合组和单纯组分别有39例和25例出现髓核组织不同程度回纳,术后六个月联合组和单纯组分别有44例及30例出现回纳,但其与临床改善程度并不成正相关。具有肌电图资料的28例联合组患者和18例单纯组患者中分别有24例和13例治疗后肌电图中自发性收缩电活动不同程度减少或消失,L5-S1椎间盘病变者H反射潜伏期有所缩短,伴随着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椎间盘突出组和椎间盘脱出组比较:术前VAS评分突出组平均为6.75±0.34,脱出组平均为7.52±0.34,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均呈持续性下降趋势,两组术后6个月评分突出组为1.82±0.83,脱出组为2.51±0.73,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按MacNab标准)随访1年到3年,平均25个月,椎间盘突出组为93.33%,椎间盘脱出组为80.00%,两组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个月突出组和脱出组分别有35例和29例出现髓核组织不同程度回纳,术后六个月突出组和脱出组分别有41例及33例出现回纳,但其与临床改善程度并不成正相关。具有肌电图资料的25例突出组患者和21例脱出组患者中分别有22例和15例治疗后肌电图中自发性收缩电活动不同程度减少或消失,伴随着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结论单纯RPLD和RPLD联合IDET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疗效;RPLD联合IDET术后半年之内止痛效果优于单纯RPLD术;RPLD联合IDET术与单纯RPLD术长期疗效无明显差别;RPLD对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盘脱出症均有较好疗效;椎间盘突出类型对RPLD术有效率有影响,脱出型有效率低于突出型;RPLD术比传统PLD术具有更广的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