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中耳胆脂瘤是一种以鳞状角化上皮过度增殖和邻近骨质破坏为特征的炎性疾病。其主要危害是其对骨质的广泛破坏,最终引起听力下降、颅内外并发症进而危及生命。目前,中耳胆脂瘤胆脂瘤侵蚀性行为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发现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是中耳胆脂瘤侵蚀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本研究旨在分析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hal growth factor,VEGF)在中耳胆脂瘤上皮中表达的情况,并探讨它们与中耳胆脂瘤的血管形成以及胆脂瘤侵蚀性行为的关系。方法本实验收集胆脂瘤型中耳炎病人手术中新鲜标本,迅速固定,制成石蜡切片,同时观察病人的炎症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通过检测HGF、VEGF在34例胆脂瘤中的表达以及胆脂瘤基质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同时观察二者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与临床上胆脂瘤炎症程度(分为Ⅰ,Ⅱ,Ⅲ三级)的相互关系,并以15例外耳道皮肤(externalear canal skin,EACS)作为对照,探讨血管形成在胆脂瘤侵蚀性行为中的确切机制。结果1.HGF和VEGF在胆脂瘤上皮组织及外耳道皮肤中的表达:HGF和VEGF的阳性表达定位于胞浆,呈棕黄色颗粒。在胆脂瘤上皮组织中,HGF阳性表达于胆脂瘤上皮层和上皮下基质细胞,在外耳道皮肤中仅表达于上皮基底层;VEGF表达于胆脂瘤上皮下基质细胞及上皮层,在外耳道皮肤中仅表达于上皮基底层。2.经计算机图像分析,胆脂瘤上皮及基质中HGF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2618±0.04105,正常外耳道为0.2075±0.01855,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3);胆脂瘤上皮及基质中VEGF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3842±0.05623,正常外耳道皮肤为0.2616±0.0201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0)。并且,通过相关分析发现HGF和VEGF二者的表达存在相关性(r=0.831 P=0.000)。3.在HGF的染色结果阳性的34例胆脂瘤中,Ⅰ级、Ⅱ级、Ⅲ级两两之间,其平均光密度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定量分析表明HGF与胆脂瘤炎症程度有关。在VEGF的染色结果阳性的34例胆脂瘤中,Ⅰ级、Ⅱ级、Ⅲ级两两之间,其平均光密度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9),定量分析表明VEGF与胆脂瘤炎症程度有关。4.微血管计数(Ⅳ型胶原蛋白染色):正常人外耳道皮肤微血管计数的均数是5.1±1.0/mm~2(n=15),所有胆脂瘤基质周围微血管计数的均数是22.1±11.3/mm~2(n=34),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胆脂瘤基质周围炎症程度的增加,其微血管计数的均数也相应地增加,由9.3±3.6血管数/mm~2(炎症Ⅰ级)增加到21.1±3.4血管数/mm~2(炎症Ⅱ级)和32.5±9.5血管数/mm~2(炎症Ⅲ级),统计分析显示三级之间的MVD差异有显著性(P<0.05)。5.在HGF阳性表达的胆脂瘤组织中,随着HGF阳性表达的强度增加,其微血管计数的均数也相应地增加,由8.5±2.3血管数/mm~2增加到20.6±3.1血管数/mm~2和32.0±8.5血管数/mm~2,统计分析显示HGF阳性表达强度三级之间的MVD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VEGF阳性表达的胆脂瘤组织中,随着VEGF阳性表达的强度增加,其微血管计数的均数也相应地增加,由9.4±2.6血管数/mm~2增加到22.3±3.3血管数/mm~2和32.5±8.5血管数/mm~2,统计分析显示VEGF阳性表达强度三级之间的MVD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HGF和VEGF在胆脂瘤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胆脂瘤炎症程度正相关,提示二者与胆脂瘤的侵蚀性行为密切相关。2.胆脂瘤组织中HGF和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二者在胆脂瘤血管生成中有重要作用。3.随着胆脂瘤基质周围炎症程度的增加,其微血管计数的均数也相应地增加,提示新生血管形成能够促进胆脂瘤角质细胞持续不断增殖。因此,HGF、VEGF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是中耳胆脂瘤侵蚀性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