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文《尚书》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文献之一,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商周语言风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语料价值。《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训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大致按照语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词典。因为《尔雅》与诸经关系密切,所以,对今文《尚书》与《尔雅》进行词义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语料价值。词义研究是汉语词汇语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词作为形义的统一体,义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探讨词义及词义内部的关系和词义的发展演变规律,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语言词汇、语义研究中令人感知却不易解清的问题。前贤时修对汉语词义的研究可谓五彩斑斓,峰峦叠嶂,然而考察汉语词义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还没有发现今文《尚书》与《尔雅》进行词义比较研究的著述,亦尚未得见二者词义比较研究的相关论文。本文用顾颉刚先生所著《尚书通检》与徐朝华先生的《尔雅今注》进行逐字逐条对照,穷尽性地搜集所有今文《尚书》与《尔雅》的同用词(同形同音的词,且在《尔雅》中只是单独的被释词),比较异同,划分界限,严格条件,描写二者之间所比较词义的关系,探讨单音词多义化的形成机制,力求为研究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提供理论参考和语言材料。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今文《尚书》与《尔雅》本义同词词义比较类例”。分析今文《尚书》与《尔雅》有本义相同关系的97个单音词,探究词义演变及词义系统义项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五种类型,探讨今文《尚书》的古词古义在流变过程中本义的发展状况。第二章为“今文《尚书》与《尔雅》引申义同词词义比较类例”。分析今文《尚书》与《尔雅》有引申义相同关系的152个单音词,比较同异,概括为四种类型。今文《尚书》中的单音词多为多义词,引申义丰富,一部分词义用法固化并稳定地保留在文献语言中。第三章为“今文《尚书》与《尔雅》同词异义关系研究”。今文《尚书》与《尔雅》有很大一部分比较词在词义上没有相同义项。这类词有144个,具体又可分为同词异义相关与同词异义无关两类。前一类词仔细考察之后发现在深层有诸多隐含关系,二者之间的词义并不是孤立的,有些甚至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后一类词在词义义项上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这些词主要是一些专有名词,它们只是属于同形同音词而已。第四章为“今文《尚书》与《尔雅》同词通假现象研究”。今文《尚书》通假字数量多,几乎篇篇都有。《尔雅》作为一部词典,不仅训释本义、引申义,而且也训释少量通假义。但今文《尚书》通假的大量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尔雅》所释词和《尚书》词义的差异。经考察证明,虚词通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五章为“今文《尚书》与《尔雅》单音多义词的形成理据及其词义比较的价值”。从认知学角度和文化学角度深入探讨单音词多义化的形成机制。今文《尚书》以单音多义词为主,单音词多义化现象既符合人类思维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言经济原则。一词多义与人类认知过程中的范畴化(类化)密切相关,也与隐喻和转喻有着必然的联系。隐喻是指从源域到目标域的一种投射方式;转喻则是在同一认知域中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而人们是以隐喻和转喻(实现联想)为手段,通过联想(相似联想和联系联想)思维来实现一词多义化的。词义是人与文化世界联系的中介。从词义引申的轨迹中,我们可窥视出汉民族的文化积淀、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礼俗制度等。词义也正是由于这多彩的文化变得丰富起来。从文化学角度出发是研究词义引申的一个重要侧面,同时也是由描写转入解释更为深刻的研究视角。今文《尚书》与《尔雅》的词义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上古汉语词义运动的若干特点和规律。而《尔雅》作为汇集先秦语词的一部百科词典,在解读古词古义方面具有重要的语言文献学价值。考察今文《尚书》中的古词在《尔雅》各篇中的分布比例还可以进一步推断先秦时代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传播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