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群体性的社会生物,人类的行为往往发生在更加复杂的社会群体情境中。在面对这些社会群体信息时,既往研究发现,人们不仅认为群体内成员在行为上具有相似性,而且在群体成员间的社会交互行为上持有一定的人际责任信念,其约束着群体成员间的交互模式,是人们内在的自律要求,而非外在的强制规定。虽然以往研究揭示3-9岁儿童具有群体内成员间互不伤害的人际责任信念,但儿童在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利益上高度依赖于内群体,该特性使得其在理解和预测群体成员间的交互模式时可能表现出特异于该发展阶段的人际责任信念,其是否依然存在于后续发展阶段仍不明确。且以往研究所关注的人际责任局限在人们对伤害这一消极交互行为的理解上,但人际交互不仅包括消极方面,还包括帮助这一积极的行为。人们对群体内成员间的帮助行为是否持有一定的人际责任以及呈现何种发展特性,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从消极的伤害和积极的帮助行为出发,探讨人们所持有人际责任信念的发展特性。
本研究根据社会能力的发展特性,选取三个年龄组(7-9岁儿童,13-15岁少年,19-21岁青年),分别从帮助和伤害两种不同效价的社会交互行为出发,以两项研究三个实验,对群体内成员间人际责任的发展特性进行了探究。研究一的两个实验中分别向7-9岁儿童、13-15岁少年、19-21岁青年三个年龄组被试呈现群体内和群体间的伤害行为,对其所持有的互不伤害人际责任信念进行测量,旨在探究群体内成员间互不伤害人际责任的发展特性。其中,实验1借鉴前人的研究范式,通过设置群体内成员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目标的方式,来对群体进行操纵(即基于任务线索形成的群体)。然而,基于合作任务所形成的群体情景中,合作任务的操作在经验层面隐含了同属一个群体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不应互相伤害,其结果可能体现了任务操作的作用,而非社会群体的作用。实验2则通过呈现视知觉线索(如:数个卡通人物空间上临近,且具有相似的运动形态)来操纵群体。该方法所形成的群体仅能定义社会群体的存在,而不包含任何该群体的经验知识。研究二以一个实验对三个年龄组互相帮助的人际责任信念的发展特性进行探究。其中,鉴于实验2可克服实验1对群体操作的局限性,实验3采用与实验2相同的研究方法,对三个年龄组所持有的群体内成员间应互相帮助的人际责任信念进行测量。
两项研究的系列实验发现,人们对群体内成员间是否存在互不伤害与互相帮助的人际责任的信念,因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具体而言,7-9岁儿童和13-15岁少年均认为群体内成员间存在互不伤害与互相帮助的人际责任,但该信念在19-21岁青年人群上消失。这一发展特性的揭示,可帮助人们理解社会能力的发展如何影响人际责任信念知识的学习,并对构建内在的责任和外在的规定如何共同约束人们行为的理论体系,以及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研究根据社会能力的发展特性,选取三个年龄组(7-9岁儿童,13-15岁少年,19-21岁青年),分别从帮助和伤害两种不同效价的社会交互行为出发,以两项研究三个实验,对群体内成员间人际责任的发展特性进行了探究。研究一的两个实验中分别向7-9岁儿童、13-15岁少年、19-21岁青年三个年龄组被试呈现群体内和群体间的伤害行为,对其所持有的互不伤害人际责任信念进行测量,旨在探究群体内成员间互不伤害人际责任的发展特性。其中,实验1借鉴前人的研究范式,通过设置群体内成员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目标的方式,来对群体进行操纵(即基于任务线索形成的群体)。然而,基于合作任务所形成的群体情景中,合作任务的操作在经验层面隐含了同属一个群体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不应互相伤害,其结果可能体现了任务操作的作用,而非社会群体的作用。实验2则通过呈现视知觉线索(如:数个卡通人物空间上临近,且具有相似的运动形态)来操纵群体。该方法所形成的群体仅能定义社会群体的存在,而不包含任何该群体的经验知识。研究二以一个实验对三个年龄组互相帮助的人际责任信念的发展特性进行探究。其中,鉴于实验2可克服实验1对群体操作的局限性,实验3采用与实验2相同的研究方法,对三个年龄组所持有的群体内成员间应互相帮助的人际责任信念进行测量。
两项研究的系列实验发现,人们对群体内成员间是否存在互不伤害与互相帮助的人际责任的信念,因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具体而言,7-9岁儿童和13-15岁少年均认为群体内成员间存在互不伤害与互相帮助的人际责任,但该信念在19-21岁青年人群上消失。这一发展特性的揭示,可帮助人们理解社会能力的发展如何影响人际责任信念知识的学习,并对构建内在的责任和外在的规定如何共同约束人们行为的理论体系,以及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