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内成员间人际责任的发展性研究——儿童、少年与青年的比较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shiz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群体性的社会生物,人类的行为往往发生在更加复杂的社会群体情境中。在面对这些社会群体信息时,既往研究发现,人们不仅认为群体内成员在行为上具有相似性,而且在群体成员间的社会交互行为上持有一定的人际责任信念,其约束着群体成员间的交互模式,是人们内在的自律要求,而非外在的强制规定。虽然以往研究揭示3-9岁儿童具有群体内成员间互不伤害的人际责任信念,但儿童在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利益上高度依赖于内群体,该特性使得其在理解和预测群体成员间的交互模式时可能表现出特异于该发展阶段的人际责任信念,其是否依然存在于后续发展阶段仍不明确。且以往研究所关注的人际责任局限在人们对伤害这一消极交互行为的理解上,但人际交互不仅包括消极方面,还包括帮助这一积极的行为。人们对群体内成员间的帮助行为是否持有一定的人际责任以及呈现何种发展特性,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从消极的伤害和积极的帮助行为出发,探讨人们所持有人际责任信念的发展特性。
  本研究根据社会能力的发展特性,选取三个年龄组(7-9岁儿童,13-15岁少年,19-21岁青年),分别从帮助和伤害两种不同效价的社会交互行为出发,以两项研究三个实验,对群体内成员间人际责任的发展特性进行了探究。研究一的两个实验中分别向7-9岁儿童、13-15岁少年、19-21岁青年三个年龄组被试呈现群体内和群体间的伤害行为,对其所持有的互不伤害人际责任信念进行测量,旨在探究群体内成员间互不伤害人际责任的发展特性。其中,实验1借鉴前人的研究范式,通过设置群体内成员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目标的方式,来对群体进行操纵(即基于任务线索形成的群体)。然而,基于合作任务所形成的群体情景中,合作任务的操作在经验层面隐含了同属一个群体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不应互相伤害,其结果可能体现了任务操作的作用,而非社会群体的作用。实验2则通过呈现视知觉线索(如:数个卡通人物空间上临近,且具有相似的运动形态)来操纵群体。该方法所形成的群体仅能定义社会群体的存在,而不包含任何该群体的经验知识。研究二以一个实验对三个年龄组互相帮助的人际责任信念的发展特性进行探究。其中,鉴于实验2可克服实验1对群体操作的局限性,实验3采用与实验2相同的研究方法,对三个年龄组所持有的群体内成员间应互相帮助的人际责任信念进行测量。
  两项研究的系列实验发现,人们对群体内成员间是否存在互不伤害与互相帮助的人际责任的信念,因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具体而言,7-9岁儿童和13-15岁少年均认为群体内成员间存在互不伤害与互相帮助的人际责任,但该信念在19-21岁青年人群上消失。这一发展特性的揭示,可帮助人们理解社会能力的发展如何影响人际责任信念知识的学习,并对构建内在的责任和外在的规定如何共同约束人们行为的理论体系,以及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沿着村里的小溪流一路前行,两旁青山竹林绵延,山涧溪流潺潺,竹林里不时传出欢笑声,村民们正三五成群地砍伐竹笋这不是隐士所居的世外桃源,这是桂平市紫荆镇元安村的真实美景。有竹林必有好笋。在元安村界脚屯,村民林贵森正与邻居一起卖力地砍竹笋。不一会儿,地上已经垒起大大小小小山一般的鲜嫩竹笋堆,林贵森笑着说:我现在每天卖竹笋有四五百块钱收入,我家有25亩竹林,今年竹笋的市
期刊
在探究青少年社会化发展过程中,问题行为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目前,关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自身因素这两个方面。校园作为初中生重要的社会化场所是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校园环境的好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密切相关。社会排斥因其普遍性且严重性特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排斥行为可直接引发被排斥个体焦虑、抑郁甚至攻击行为。另一方面,校园排斥降低个体的社会连接、归属感与控
学位
社会文化适应是新生代农民工面对的重要难题。根据国内外研究可知,身份认同与社会文化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前人关于身份认同与社会文化适应的研究,多数探究了对内群体身份认同程度的高低和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以及外群体认同程度与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并未从身份认同对象的内在一致性关系角度开展对社会文化适应的研究。根据前人研究群际接触和外群信任分别对社会文适应有直接促进作用。但并未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群际接触与
学位
2021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贵州苗族百鸟衣动物纹样应用研究——以《高鸟游鱼》陶瓷餐具设计为例学位申请人姓名秦小明培养学院美术学院导师姓名及职称陈梅教授学科代码及名称135107美术研究方向民间美术论文提交日期2021年6月16日?
学位
学业拖延是初中生完成学业任务中遇见的重要问题,也是困扰学校教育者和家长甚至是学生主体的重要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生的学业任务越来越重,纵使有很多“减压”口号,但学生的课业任务仍是十分繁重。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初中生因为学业的繁重出现严重厌学、退学等情况。如何采用具体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业兴趣,预防和减少学生的学业拖延问题已经成为重点关注问题,也是当下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进行有效干
学位
“90”后员工离职、跳槽等现象越来越被组织所关注,探讨人才的流失问题变得十分有价值。“90”后员工多是独生子女,同时也处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其特殊性导致了其工作价值观与以往员工不同,“90”后更在意“契约精神”,而非以往的“奉献精神”,这使其更容易有较高的离职意向。以往对离职意向的研究多是在横断面上对个体本身的特征与离职意向的关系展开探索,但离职意向具有动态性特点,影响离职意向的也不止个体内部特
学位
随着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影响,工作投入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工作投入是影响员工绩效、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研究中发现企业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会增加工作中的积极情绪,这种积极情绪可以作为一种心理资源影响员工的工作投入状态。近些年企业越发关注员工的情绪劳动,员工对组织的认同程度影响情绪劳动策略的选择,不同的情绪劳动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情绪,间接影响其工作投入
学位
近年来,校园暴力攻击事件频繁发生,逐渐得到家长、老师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攻击行为是对他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并且对于群体适应产生消极影响的行为,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不仅会对受攻击者产生一定的伤害,对于攻击者本身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给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所以为了进一步探究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减少校园暴力攻击事件的发生,进行了本次的调查研究。本研究采用《青少年遭受校
学位
由于寄宿制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导致寄宿制学生与家庭处于半隔离状态,且校园环境较为封闭,学生容易在情感和心理方面产生问题。因此,在中共中央全力以赴势必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领域愈加重视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并加强以农村寄宿制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针对性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测量法,对1052名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攻击性行为问卷》,《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越轨
现实生活中,人们倾向于利用自己的权力对他人实施惩罚。尽管惩罚可能发生于二人交互过程中,但更常见的惩罚行为通常发生于有组织的群体内。研究者将组织中的惩罚动机区分为威慑性动机和罪有应得动机两种形态。基于威慑性动机的惩罚所关注的是违规者或潜在违规者对组织规则的畏惧,从而实现消灭违规行为的目标,而基于罪有应得动机的惩罚关注的是惩罚的严苛度与违规行为的严重度是否匹配,而不在乎违规者是否终止已经发生的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