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参照"STRAW+10"生殖衰老分期系统将受试人群进行分为四组,研究女性处于各分期时生殖内分泌相关的变化,从一般情况到实验室相关检查;通过分析血清抗苗勒管激素水平与围绝经期女性生殖内分泌变化的相关性,探讨其作为卵巢储备功能早期预测指标的可行性: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减退过程中,子宫内膜促增殖因子IGF-1、凋亡抑制因子Bcl-2表达的生理性变化趋势。方法:1、按照实验设计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围绝经期妇女;2、在经过培训人员的指导下,所有入组对象均需完成“女性生殖内分泌变化及相关症状调查表”及“更年期Kupperman评分表”各一份。流调表包含的基本内容:一般情况(普通信息、月经详细史、母亲月经史、生育史、避孕方式、既往内科病史、吸烟史、工作类型、运动强度、就诊原因等);体格检查(体重指数、腰臀比等);实验室检查(FSH、E2、T等);3、按照诊疗规范,抽取部分就诊患者静脉血5m1,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和血脂水平,并通过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AMH水平;4、采集部分因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us Bleeding, AUB)就诊的围绝经期女性子宫内膜,按照诊疗规范行诊断性刮宫术,送病理取材后留取部分予福尔马林浸泡,同时留取部分因其他原因行诊刮术的子宫内膜,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定性测定子宫内膜中Bcl-2、IGF-1表达情况;5、采用IBM 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月经模式与研究人群一般资料的关系:生育期晚期组(44.00±2.91)岁,围绝经期早期组(44.90±3.10)岁,围绝经期晚期组(46.40+3.43)岁,绝经早期组(49.72±2.98)岁,入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初潮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类型和吸烟情况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月经模式与研究人群临床资料的关系:绝经指数(Kupperman menopausal index, KMI),生育期晚期KMI=(10.67±8.28),围绝经期早期KMI=(11.00±5.94),围绝经期晚期KMI=(13.00±5.60),绝经早期KMI==(25.00+9.31),绝经指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产情况、体重指数、腰臀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性激素水平E2、FSH和FSH/L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人群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1);5、子宫内膜中IGF-1强阳性表达率呈现如下趋势:育龄期正常内膜(75%)>围绝经期正常内膜(64%)>围绝经期诊刮内膜(54%)>卵巢早衰内膜(50%);子宫内膜中Bcl-2强阳性表达率呈现如下趋势:围绝经期诊刮内膜(61%)>育龄期正常内膜(50%)>围绝经期正常内膜(18%)>卵巢早衰内膜(0);6、AMH与绝经指数呈负相关,与FSH/LH比值呈正相关;而与其他体检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AMH与血脂各项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围绝经期女性月经模式变化时,年龄是卵巢储备功能降低的重要参考依据;2、伴随STRAW分期的进展,绝经相关症状渐趋加重;3、血清抗苗勒管激素是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减退的敏感指标;4、围绝经期女性月经模式变化的同时,子宫内膜的增殖能力发生变化,其促增殖因子IGF-1和凋亡抑制因子Bcl-2表达呈协同下降的趋势;5、围绝经期女性中,血清抗苗勒管激素水平与绝经指数呈负相关,与FSH/LH呈正相关,与血脂各项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