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隧道——伍尔夫意识流作品中的叙事时间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eic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通过对伍尔夫的三部意识流作品:《墙上的斑点》(1919)、《达罗卫夫人》(1925)及《到灯塔去》(1927)中时间结构的具体剖析,阐述了伍尔夫作品独具匠心的叙事时间,揭示了其叙事时间的总体特征及伍尔夫在小说叙事时间上的改革与创新.时间是小说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同情节和人物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传统或常规的小说中,叙事时间主要呈线形发展.而伍尔夫意识流作品中的叙事时间则表现出复杂性,即非线形发展特征:伍尔夫突破物理时间定向、稳速流逝的规则,将心理时间引入叙事,充分展示了其叙事时间在结构布局上无限的扩展性和巨大的凝聚力.伍尔夫对叙事时间的处理成为其表现内容、展示主题的主要手段,它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效果.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简述了意识流小说的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及意识流小说的发展,指出意识流文学这种特殊体裁的出现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叙事时间.第二章具体阐述了伍尔夫三部意识流作品中的叙事时间结构.第三章探讨了伍尔夫在叙事时间领域对现代主义文学所作的贡献.在结论部分,该文认为,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之所以能在现代文坛独树一帜,其重要原因在于她大胆摆脱了传统小说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线形结构,赋予了叙事时间新的内涵与形式,从而成功组建了全新的时间秩序.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研究的中心已经从如何教转移到如何学,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慢慢转向学习者因素.中国现有的教育环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学生是否接受自
中国的外语教学一直以来受到众多批评.对外语教学现状的研究发现大班教学是阻碍中国外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师资的缺乏和不断增加的学生数,使小班教学在短期内不可
随着测试理论和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化的测试(尤其是基于网络的测试)的应用愈来愈广泛.这种形式的测试不仅可以节省人物、物力,而且可以使测试更为
专名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产生和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专名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含义,这些含义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精髓,是民族图腾的众多体现形式。在语言教学和
随着进一步改革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已经逐渐地融入了世界经济的主流之中。来自各方面的竞争使我们有必要强化与国际间的认同和规则的一致,曾经被充分利用的广告,成为了促
该文以美国通俗恐怖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起源与发展.这些恐怖作品展现了一个异于常人的生活空间.不少恐怖小说都是畅销书.这不仅说明了通俗恐怖作品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
回顾198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法律文化研究的路径,有一个看似简单、但却非常重要的结论,那就是不能从法律本身来理解和研究法律,必须借助多学科(领域)的视角来观察法律(王健, 20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日益凸现出来,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只教词汇加语法的结构主义教学已经
After decades of neglect, vocabulary is no longer a victim of discrimin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esearch, nor in language teaching. The acquisition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