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风险高发的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到来,对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和公共安全治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应该把公共安全治理的重点从对公共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逐渐转移到对潜在的公共安全风险的防控上来,避免陷入风险社会的危机泥潭,提前弱化公共安全风险的叠加效应,减少公共安全风险的成本,释放社会潜在压力。本文以风险社会为背景,以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为研究对象,在阐述风险社会和公共安全风险防控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在风险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的支撑下,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对我国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对于各类公共安全风险的防控取得的成效,总结出风险社会中各类公共安全风险的防控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公共安全意识未能同步强化,风险应对能力不足;公共安全风险更加错综复杂,单一主体难以应对;风险防控手段未能及时升级,风险识别能力尚弱;风险沟通机制未能有效建立,风险信息传递不当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共安全文化导向不足,社会安全氛围缺失;治理权力集中,协同合作困难;注重传统方法防控,未形成“科技兴安”的思维方式;缺乏风险沟通意识,未能建立有效风险沟通机制。提出了要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培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防控公共安全风险;完善非政府群体参与、防控主体由“单一”转变为“多元”,协同防控公共安全风险;创新风险防控手段,在“传统”手段的基础上加强“科技”的运用,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建立风险沟通机制,风险沟通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提高风险治理的公信力等建议,为我国加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提供借鉴和参考。与此同时,本文也有区别于其他关于研究公共安全的创新点。一是在角度上的创新,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注重从源头上防控公共安全风险。二是研究主体的创新。本文探讨的是政府、公众及其他相关非政府群体在风险防控中存在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