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降,在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下,水利建设总体呈衰败趋势。特别是民国政府时期,天灾人祸相交,国民政府不注重农田水利的修建,导致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十分薄弱,给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亟须改善,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大力发动人民群众,健全组织机构,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资,通过对原有设施的修复、整修和新建,使我国农田水利得到了巨大发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即强调农田水利设施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建设,大型的、群众无力兴办的工程才由国家进行投资建设。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动员和资金投入更为集中,中央指出此后农田水利建设由合作社负责兴修,国家只在必要的时刻予以协助。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以宣传鼓动、树立典范、推广经验等方式充分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合作社、人民公社的资金力量,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运动期间加强了对已修工程的管理和养护工作,保证了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尽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非常困难,对外还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但是,即使这样,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全国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增加到1959年的10亿亩以上,十年猛增了八亿多亩,灌溉面积占总耕地的比例由新中国成立时的16.3%增加到60%以上。不仅如此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还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员。不可否认的是,五十年代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存在着不容回避的问题,如忽视实际盲目建设,疏于工程管理,造成建设事故的发生及人力物力的浪费,为今后的建设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本文试图通过对五十年代农田水利建设政策的归纳,以探寻国家在群众动员、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实施,以求更深刻地考察和把握1949年到1959年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况,希冀对今后的建设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