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一站式胸痛三联检查对非急性期急性胸痛患者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的成像质量及其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应用320排CT容积模式胸痛三联扫描序列,结合心电门控技术,进行心胸联合一站式血管造影检查,连续观察48例非急性期急性胸痛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35~75岁,平均59岁,体重45~92kg。对比剂注射采用双头高压注射器三段式持续注射方案,经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含碘造影剂及生理盐水。扫描采用自动触发方式在一次检查中分两次连续采集心胸部的volume数据集和上胸部的volume数据集,之后经两步后处理获得冠状动脉CTA图像和全胸部图像、胸主动脉图像及肺动脉图像,可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MIP)、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及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等多种技术重组成像。结果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分4个等级评价图像质量能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果测量并记录胸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不同区域的血管增强CT值,所得平均CT值在升主动脉是436±62HU,在主动脉弓是334±52HU,在降主动脉是455±71HU,在肺动脉干是492±94HU,在冠状动脉右支和冠状动脉左支分别是416±63HU和426±61HU。研究中发现的病变有:急性肺栓塞(n=9),慢性肺栓塞伴右心衰竭(n=2),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n=7),肺组织实变(n=3),胸腔积液(n=2),心包积液(n=1),右冠状动脉非关键性狭窄(小于50%狭窄)(n=6),左冠状动脉非关键性狭窄(n=11),复合解剖畸形(n=1)。研究中有效辐射剂量约为7~11mSv,上胸部检查使用250mA,120kV,旋转0.35s。对于心脏检查总辐射剂量,患者单次心跳周期采集数据在3~5mSv之间,如在相邻心动周期自动进行了二次数据采集,则辐射剂量一般为9mSv。本研究碘造影剂总量小于以往研究,与双源CT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基本相同,为总量80~90ml,达到了既能保证图像的诊断质量,又能减少碘造影剂总量的研究目的。结论本研究对所有非急性期急性胸痛患者的治疗具有极好的诊断质量,对鉴别急性胸痛具体病因提供了良好的图像质量,对不明原因的胸痛患者检查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与以前成像扫描研究相比结果达到了减少碘造影剂使用总量和降低辐射剂量的目的,降低了较大辐射剂量和较多造影剂总用量对患者的危害。而且同时可大幅减少胸部大血管搏动伪影,也能够检出其它胸痛病因,非常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