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推广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大力实施使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面积大幅度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不断增加,但是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有机碳增加的贡献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宁南山区典型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大针茅(Stipa grandis)为研究材料,培养并收集其根系分泌物及土壤,测定其根系分泌物的组成、含量;利用13C脉冲(连续)标记法对培养在根箱中的长芒草和大针茅进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宁南山区植被恢复中根系生产力及其对有机碳贡献辨析”(编号:4167128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推广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大力实施使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面积大幅度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不断增加,但是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有机碳增加的贡献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宁南山区典型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大针茅(Stipa grandis)为研究材料,培养并收集其根系分泌物及土壤,测定其根系分泌物的组成、含量;利用13C脉冲(连续)标记法对培养在根箱中的长芒草和大针茅进行标记,监测根系-土壤-土壤微生物中δ13C值变化,对根系分泌物的组成及其对土壤碳库转化的影响开展研究,以了解不同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辨析植物根际碳对土壤有机碳输入的作用机制,为揭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生长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和改善土壤肥力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两种黄土高原典型植物长芒草和大针茅的根系分泌物中酯类相对含量均较高,其中,1-丙烯-1,2,3-三羧酸-三丁基酯与乙酰柠檬酸三丁酯两种酯类物质是黄土高原荒漠草原优势种植物根系分泌物的主要组成。1-丙烯-1,2,3-三羧酸-三丁基酯、乙酰柠檬酸三丁酯、芥酸酰胺、3-戊烯-2-醇、十七烷、3-乙基-5-(2-乙基丁基)-十八烷、2,4-二叔丁基苯酚、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等物质为两种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共有物质,但相对含量差异不大。(2)经过五个月的种植,两种植物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根际均比非根际高,长芒草根际土有机碳比非根际土高4.92%,大针茅为2.97%,说明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且长芒草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效果更明显;长芒草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比非根际土高30.30%,大针茅为35.71%,说明根系分泌物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使微生物数量及活性上升,从而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根系分泌物还可以使土壤腐殖质增加,从而改善土壤质量。(3)根系分泌物增加后,根际土的微生物较非根际土活跃,且根际在根系分泌物输入土壤后,会产生激发效应使根际土土壤有机碳减小,且非根际土的激发效应较为滞后。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土中腐殖质的含量有一定影响。(4)对于宁南山区两种不同的植物长芒草和大针茅来说,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差距并不明显,但整体种植大针茅的土壤腐殖质碳含量更多,且大针茅的土壤腐殖质碳随着植物的生长在不断减小;根际土的变化程度及响应时间基本都比非根际土迅速,这说明根系分泌物的增加会产生根际激发效应使土壤有机碳减少,但根系分泌物短期的增加结束后,土壤的有机碳会恢复到波动前的状态。(5)随着13C脉冲标记后培养时间的进行,整体上长芒草根际土土壤有机碳组分δ13C大于非根际土,根际土壤13C-SOC标记65天后比标记0天增加了40.79%,非根际土则增加了37.06%;根际土壤13C-DOC标记后65天为比标记0天降低了71.79%,非根际土则降低了59.80%;根际土壤13C-MBC标记后65天0天降低了55.56%,非根际土壤则降低了41.41%;说明根系分泌物对土壤DOC、MBC等活跃的有机碳组分影响迅速,且能够通过微生物的转化进入土壤,转化为土壤有机碳。(6)根系分泌物进入土壤后,会逐渐迁移至非根际土,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使13C-SOC在根系附近固存。当植物分泌物进入根际土壤后,根系微生物会迅速向根际土聚集且分解根系分泌物利用。对于腐殖质碳来说,根际土内腐殖质碳13C减小时,非根际土内含量上升。大针茅的土壤DOC、MBC的变化趋势与长芒草较为一致。植物的光合产物通过根系分泌物进入土壤后被微生物利用是一个短时间的过程,在本实验中需要1天时间,通过微生物及渗透作用的影响,根系分泌物会有部分转移至非根际土中,后形成土壤有机碳,大部分存在于根际土和根际微生物中。
其他文献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适量的氟对人体有益,但过量的氟则对人体产生危害。饮食是人体氟的主要来源,因此,农田土壤中作物有效氟含量高低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影响。本论文采用网格法在陕西省农田土壤耕层(0-20 cm)采集了578个样品,对全省农田土壤有效氟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pH、有机质(SOM)、速效磷(AP)和电导率(EC)等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此外,在高氟区采集了21个浅层地下水与小麦和小白菜样品
渭北黄土高原作为我国苹果优质集中产区,苹果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果园生草是果树生产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果园土壤管理措施,也是渭北黄土高原苹果产区着力推广的果园土壤可持续发展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果园生草田间翻压广泛应用于果园生产实践当中,研究生草草种翻压还田对促进地区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长期定位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条锈病是严重影响其产量的病害,病原物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能够在小麦叶片上产生黄色疱状病征从而危害小麦的正常生理进程。对于小麦条锈病的防控主要是依靠种植抗病品种以及化学农药的使用,但化学农药易造成抗药性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极大危害,因此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然而,栽培品种面临抗性“丧
我国拥有丰富的秸秆资源,秸秆还田是实现肥料化利用的重要方式。然而,长期的秸秆全量还田致使土壤中大量未腐解的有机残体累积,易造成农田C/N失衡,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通过合理的耕作和农田施肥管理措施,可以改变秸秆还田后的深度、水热条件及微生物状况,平衡农田土壤C/N,从而促进秸秆的腐解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研究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同耕作方式(深松耕CPT、免耕ZT和翻
研究不同品种磷肥在塿土中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差异,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磷肥品种从而减少土壤磷素累积和提高磷素有效性,为该区磷肥-作物-土壤匹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用盆栽试验及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1)不同品种磷肥在塿土中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差异;2)长期施用两种不同品种磷肥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及其累积。盆栽试验设置8个处理:不施磷肥(Control)、过磷酸钙(SSP)、钙镁磷肥(Ca Mg P)、磷酸一铵(
渭北旱塬是陕西省重要的小麦、玉米生产基地。长久以来该地区的耕作方式以传统的翻耕为主,进而导致土壤结构变差,有机质含量降低,影响作物产量。免耕对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作物产量有重要的作用。生物质炭对于改善土壤性质,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究不同耕作措施和不同来源的生物质炭对渭北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有机碳形态、分子结构以及矿化特征的影响。依托渭北旱塬长期
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占黄土高原总土地面积的60%以上,旱作农业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覆膜栽培作为抗旱保墒的耕作措施,目前已经得到大力推广,成为干旱半干旱区粮食增产的重要手段。但随着作物产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扩大,覆膜栽培体系中氮肥大量施用,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土壤中硝酸盐大量累积,增加淋失风险造成土壤硝酸盐深层累积与地下水污染。因此研究覆膜栽培体系适宜的氮肥管理措施,对于该体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土壤-植物养分循环过程受均质化过程(降雨淋溶迁移和耕作)和异质化过程(非均匀分布群落的吸收和表层养分富集的“肥岛”效应)两类生态学因素的叠加影响,具有一定的空间变异和空间依赖特性,这种特性随植被群落的演替会发生变化。且因不同养分元素的吸收-富集-释放-淋溶迁移等养分循环中的生态学过程的空间非均匀性,使得不同养分在不同土层也具有不同的空间变异特性。据此,本文选取内蒙古高原砒砂岩区的3个不同年限退耕群
砒砂岩区位于我国晋陕蒙交界,生态环境极度脆弱。长期以来的强烈水土流失导致该地区上层风积黄土逐渐剥蚀殆尽,下覆沉积砒砂岩出露,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退化和水土流失,土壤瘠薄成为该地区生态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确定薄层覆土砒砂岩区植被恢复中土壤水分养分特征及调控技术措施,本文通过研究不同覆土厚度(0,20,50,120,300 cm黄土)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规律,明确了水养剖面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储量
本论文主要研究分数阶不可压缩Navier-Stokes-Coriolis系统初值问题解的整体适定性,分数阶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和二维耗散拟地转方程解的长时间行为.从数学角度出发,以上三类流体力学方程模型均蕴含了经典方程模型.事实上,对于带分数阶耗散项模型的研究较之经典情形本身则更为一般化且有一定的难度.其主要定理和证明在第二、三、四章.文中借助于半群的线性估计和非线性估计、压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