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光凝与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光凝及单纯视网膜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黔西南州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经眼底检查、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诊为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75例75眼,所有患者遵循自愿原则选择治疗方法,按所选的治疗方法分成A、B、C三组。A组30例(30眼)为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光凝组;B组24例(24眼)为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光凝组;C组21例(21眼)为单纯视网膜光凝组。A、B两组于玻璃体腔注药后1周行视网膜光凝治疗;C组直接行视网膜光凝治疗。首次治疗后,每月随访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每3月复查FFA,根据BCVA、OCT及FFA检查结果按需进行重复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后1月、2月、3月、6月时BCVA、CMT、眼底改变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治疗前对比,分析三组各自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BCVA(logMAR):末次随访,A、B、C三组BCVA(logMAR)均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有效性分别为93.4%、95.8%、52.4%,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MT(μm):末次随访,A、B、C三组CMT均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CMT均值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末次随访,A、B、C三组FFA结果显示治疗有效性分别为93.3%、95.8%、71.4%,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疗效均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注药次数比较:平均随访6月,雷珠单抗联合组与康柏西普联合组注药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并发症情况:随访期间A组出现6例8次角膜上皮剥脱,均于玻璃体腔注药术后第一天发生,局部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点眼治疗后,3天内症状消失,角膜上皮完全修复。A、B、C三组患者均未发生眼内炎、持续性眼压升高、医源性白内障以及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1、无论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光凝,还是单纯视网膜光凝均能有效改善BRVO-ME患者的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厚度,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2、抗VEGF药物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BRVO-ME的疗效比单纯视网膜光凝更好。3、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BRVO-ME短期内疗效相当,两种药物单次注射其疗效均不能长期维持。4、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对黄斑水肿消退理想,为患者早期行视网膜光凝治疗提供机会,可显著降低因长期黄斑水肿导致的视网膜光感受器不可逆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