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让收入对城市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政府凭借其特殊的一级土地市场垄断权,围绕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权能而大力攫取以土地出让金为主体的土地相关收入。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的形成具有独特的经济制度环境:分税制、土地“二元结构”是其形成的社会制度基础,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是其发展的现实经济背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权上收,事权下放,地方政府预算内财政骤显紧张。同时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凸显,价值不断攀升,土地相关收入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以土地出让收入为核心的地方发展模式并非仅是一个经济现象,更是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它的畸形发展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受影响和波及程度最为显著的是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尤其是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理论上,土地出让收入对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具有多方面影响,直接影响方面是指土地出让收入为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提供资金支持,间接影响包括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所需土地供给,同时土地出让收入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土地扩张等间接促进城市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本文在对土地出让制度的成因、影响充分梳理基础上选取武汉市2002-2013年的相关数据,构建了土地出让收入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的计量经济模型,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尝试深入探讨其对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结果发现,土地出让收入对不同类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来说,土地出让收入对医疗卫生类公共物品供给影响最为明显,对教育文化类公共物品的正向效应随时间推移增强。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了合理引导土地出让收入正效应发挥作用,并分类实施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促进措施,建设宜居城市的建议。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土地市场逐步实现全球化。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我国在农业“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下开始实行海外耕地投资,投资区域分布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等世界其
随着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改造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面临着诸多繁杂的问题,而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尤其是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加快城市二元结构进程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
作为巢湖水系的重要分支以及合肥市滨湖新区城市景观环境、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塘西河河道的综合治理具有深远的生态意义与文化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塘西河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省县级中医院医疗资源的利用现状,结合病例组合指数与Bootstrap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析医院的效率及效率的变化情况,深入研究规模效率与床位的关系探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使传统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教育改革无论在教学体制上,还是在教学效果上都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内容,片面扩大辅助性教学内容的改革意义,并不能使多媒体教学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教师在互动式、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对多媒体教学的影响和作用都非常大。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深入探讨教师在现代教学模式中的主导性作用。  关键词:大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