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病毒性疾病。圆圈病毒3型(Gyrovirus 3,Gy V3)是引起鸡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Transmissible viral proventriculitis,TVP)的病原之一。鸡细小
【基金项目】
:
福建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超越创新工程(5511创新工程)项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病毒性疾病。圆圈病毒3型(Gyrovirus 3,Gy V3)是引起鸡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Transmissible viral proventriculitis,TVP)的病原之一。鸡细小病毒(Chicken parvovirus,Ch PV)是导致鸡的发育障碍与矮小综合征(Runting stunting syndrome,RSS)的病原之一。近年来,Ch PV感染和Gy V3感染在我国鸡群中广泛流行,且IBV发生时有发生,然而目前福建省内关于Gy V3和Ch P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尚未见报道。基于此,本研究于2020年9月——2021年12月在福建省南平市、福州市、龙岩市随机选取55个鸡场共收集病料535份,通过PCR或RT-PCR对这3种病原进行检测;并从中选取典型阳性样品分别进行IBV的S1基因、Gy V3 VP2基因、Ch PV NS1基因克隆、测序和分析,同时进行上述3种病毒的分离鉴定。检测结果显示:IBV阳性场为2个,场阳性率为3.64%(2/55),检测到阳性样本3份,样本阳性率为0.56%(3/535);Gy V3阳性场为22个,场阳性率为40%(22/55),检测到阳性样本116份,样本阳性率为21.68%(116/535);Ch PV阳性场为19个,场阳性率为34.55%(19/55),检测到阳性样本154份,样本阳性率为28.78%(154/535)。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在随机收集病料的情况下,IBV检出率较低;Ch PV和Gy V3检出率较高,表明Ch PV感染与Gy V3感染在福建省内鸡场广泛流行。本研究共获得3株IBV分离株(其中2株来自福州,1株来自南平)的S1基因、11株Gy V3(其中9株来自龙岩,2株来自南平)VP2基因和9株Ch PV(2株来自南平,2株来自福州,5株来自龙岩)NS1基因。IBV S1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IBV-FZ-01和IBV-FZ-02为LX4/QX型;南平地区分离到的IBV毒株IBV-NP-01与广西南宁参考株以及江苏连云港参考株亲缘关系较近,然而不属于现已知的任何一个基因型。本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省内的IBV类型除了QX型外,已出现了新的变异株;Gy V3 VP2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分离株均与Gy V3参考株处于同一分支;11株分离株的VP2基因与8株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84.8%~99.8%之间。实验结果表明,Gy V3 VP2基因较为保守,不同地区毒株的VP2基因差别不明显;Ch PV NS1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来自三个地区的所有分离株都与广西参考株亲缘关系较近;龙岩分离株LY-05与3株韩国参考株处于同一分支;分离株LY-03与来自匈牙利的参考株ABU-P1亲缘关系较为接近;9株分离株与参考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0.8%~99.9%。本研究结果说明:Ch PV NS1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以及亲缘关系的远近不受地域差异的影响。综上所述,通过对535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发现福建省部分地区存在IBV(QX/LX4型)以及IBV的变异株,同时还证实,Gy V3和Ch PV在福建省内部分地区的鸡场中广泛存在。本研究也发现,Gy V3的VP2基因保守性较高,地域差异不会导致VP2基因的变化。此外,对福建省部分地区的Ch PV的NS1基因遗传分析表明,它与世界各地流行的其他Ch PV株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本研究为福建省的IBV、Gy V3和Ch PV感染的防控与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数字素养与技能已经成为基础学科人才开展创新研究的基本素质。文章梳理全球主要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发布的数字素养评估框架,结合学科特征与人才选拔培养的实际需求,研究提出一套包括3大维度、35个具体指标的指标体系,并对基础学科人才数字素养与技能评价作出展望。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可鉴别鸡细小病毒(ChPV)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根据鸡细小病毒NS1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1套特异性引物,在该套引物的F3与B3区域中设计1个探针,其探针用FAM标记,优化建立了能鉴别ChPV的荧光LAMP检测方法,并使用所建立的方法对21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好,能检测到ChPV,并与其他禽类病毒无交叉反应;灵敏度高,最低能够检测1.02×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包括数字注意力素养、数字参与力素养、数字链接力素养、数字协作力素养。文章在分析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数智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实践进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以及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构建全覆盖、多形式、分层次的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推进数字化转型生态系统建设;完善教师数字素养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保障机制。
对NB虚拟化学实验的精点及设计原则进行了介绍,举例说明了NB虚拟化学实验的结果,并对该项研究进行了反思。
<正>化学是一门重视实验的学科,化学学科诞生乃至化学科技进步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有效方式。科学探索精神培养融合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实验探究”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要求,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让相对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能够有效培养中学生的化学实验设计与实践动手能力。
教育数字转型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作为教育数字化战略得以落地的核心和关键,其数字素养培养已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关注重点。系统梳理世界高等教育先进国家颁布的助推教师素养数字转型的政策文件,从数字素养内涵框架、素养培养路径及素养测评三个方面分析教师数字素养研究的焦点问题,提出构建微能力指标体系、强化职前职后教师一体化发展、加大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探索素养规模化提升机制、运用无感知的情景
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运用有效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把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教学评估活动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教”“学”“评”三种教学目的的一致性,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有效提升了初中化学
对中学化学4个疑难实验(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硫在O2中燃烧、SO2性质实验、铝热反应)进行微量化设计,在大幅减少化学试剂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更加明显、成功率高,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不同群组的大学生是否面临数字鸿沟,以及数字经验与其数字素养是否具有相关性。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本研究收集了749份有效问卷。其后,分别采用描述性统计、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和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大学生自我报告的数字素养总体良好,但内容与创造能力是其短板。其次,不
教育元宇宙是未来教育的愿景,利用其直观、沉浸、交互、可信的特点,充分融合虚实教学环境,可推动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教育元宇宙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能够实现教育元宇宙赋能虚拟实验、教育游戏和新型“双师课堂”。教育元宇宙下的虚拟实验具有真实性、生成性、安全性、交互性等特征;教育游戏具有自动化、体验性等特征;新型“双师课堂”双师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利用多维数字化资源,促进智适应个性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