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自1980年开征以来,一直与政府工作及每位公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增长速度加快,个人所得税收入在我国财政收入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作为针对经济活动个体的直接税税种之一,个人所得税不仅仅是国家获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更是居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调节手段。在近30年的不断改革中,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税收理论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体系,但仍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薪所得项目税收收入已占到个人所得税年总收入的65.29%,这使得本为税收再分配体制应维护对象的工薪阶层成为了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主力军,有悖于税收的公平原则。相关部门虽已多次对工薪所得费用扣除额进行调整,但多次改革并未平息人们要求提高费用扣除额的呼声,原因之一在于人们普遍感觉手中的可支配收入难以满足消费支出,而居民的消费支出又与消费物价指数(CPI)关系密切,物价的上涨侵蚀着国民的基本生活费用,也导致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工薪阶层受到更大冲击。因此,对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要求日益迫切。本文剖析了制约我国个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制度发展的因素。在理论分析层面,介绍了美国较为成熟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将我国存在的问题与其进行比较以得到启示,提出了实行税收指数化方案是打破我国个税费用扣除制度发展瓶颈的根本解决办法。在实证分析层面,探究了个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额与人均居民消费支出、CPI的联动关系,并将个人的工资收入占全年收入比重考虑在内,构建了相关动态调整模型并通过实例应用说明了其可行性。最后,得出结论并对我国的个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制度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