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粪到沼气:——用能变化对西藏那噶村传统生活的影响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olb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不管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全面面向现代化的开放变革,使得中国传统乡村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开始发生变迁,在经历过磨合、取舍和适应后,最终,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符号开始出现。藏区乡村地处边缘,这一过程稍显滞后。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与内地的来往加深,西藏的新农村建设也开始全面实施,西藏的传统文化开始面临如何选择及生存的问题,相比较过去一些不成熟的经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有效的进行这一变革以及变革的目的。   本文以最贴近生活的日常用能为视角,通过用能变迁来透视藏区传统乡村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及传统文化的选择适应过程。全文共分为五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是本篇论文的研究缘起和意义,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明回顾。随着全球能源资源日益紧张,绿色可再生能源成为新宠。西藏农村绿色能源工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进入了普通百姓家中。在这些能源进入的过程中,对传统能源起到多少替代作用,传统的农村如何接受这些新能源,在此过程中农村用能观念等方面发生着哪些变迁,这些都是笔者所关注和想要迫切了解的,同时笔者也想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为农民服务的农村公共产品如何才能切合农民需求而得到有效利用。   第二章对本次调研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背景做了一些阐述,并对调研点进行了具体的介绍说明。在方法上使用了人类学常用田野调查方法,如问卷法,访谈法等,也沿用了一些社会变迁的理论观点,主要是从技术引起的文化变迁的角度着手来展开论述。从调研点的历史沿革和其内的一些单位和组织,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藏族社区里寺院与民众互动的典型结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里发生的故事也成为无数个正在变迁中的藏族社会缩影。   第三章中,笔者想要通过“牛粪”——那嘎村传统能源为切入点,将那嘎村与之有关的生产、生计方式串联起来,并探讨其中的文化习俗和禁忌,从而展现那嘎村民传统的用能方式和与之相关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暗含其中的传统文化观念,将西藏传统农村生活图景展示出来。在本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牛粪为连接点的两种关系,(生计方式)牛——牛粪;牛粪——灶(灶堂文化),这两种关系使得我们以牛粪为切入点,看到了燃料能源背后的生计方式和传统文化。   第四章以常规能源——那嘎村主动、迅速接受的电能为主,介绍了那嘎村通电的历程以及通电后村民生活的变化。电的使用,几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虽然电能进入那嘎村在时间上稍显滞后,却丝毫没有减慢其改变那嘎村传统面貌的进程。通电后的那嘎村有了电视,接触到了更多信息和别样文化,使用了更加便捷的家电,从沉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了出来。新的音乐、新的舞蹈、新的文化无一不吸引着年轻人投入到全新的世界中,而如何使得年轻人继承和保持一些传统,或者说如何在现代化洪流中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是那嘎村人正在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主要介绍新能源“沼气”在那嘎村的推广和实践过程。沼气的推广过程其实也是一场现代科学与传统观念博弈的过程,沼气附带着诸多优惠条件最终成功的使村民接受了沼气这一新能源。但是,从沼气的实施过程及随后的使用状况调查中,还是能发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村民实际需求不一致而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因而,探寻一种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也是需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结束了这次调查之后,笔者感到与其对村民用能变迁进行结论性的判断,倒不如更为深入地感受他们从用能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现代社会及生活模式的思索与选择,及身处其中的困惑。而作为研究者的我们,如何解答好这些问题,或者说如何理解他们的文化和世界,并帮助其更好的表达诉求,才是需要深入思索和审视的问题。
其他文献
企业运营管理中,机械设备是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运营的基础条件,更是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保证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前提,因此各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
第三回 十二月事变突起武装磨擦 新军决死队奋起自卫还击    秋林上空出现的乌云不是孤立的,它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妥协投降大气候所影响的必然结果。  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降日叛变了,蒋介石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具体政策,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在山西的阎锡山紧步其后尘,放出了“不能同共产党合作,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獗词。这表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