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为达到长远的预期目标,主动克制冲动,调控自我的行为和情绪的能力。它能够显著地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生活表现,但同时也能够通过教育和训练得到提升。人类个体的自我控制并非与生俱来。自我控制是个体在随着自身生理条件不断成熟的情况下,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克服本能的冲动,从而逐渐学会进行自我控制的。国内外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自我控制与个体后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状况,甚至是成年后家庭关系与事业成就密切相关。那些早期表现出较强自我控制的个体,在后期学业和职业上获得成功的概率也较高,然而那些自我控制较低的个体,则在学业、职业和生活方面均表现不佳,相对来说更容易罹患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甚至有更多的犯罪记录。学前期是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期,厘清儿童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并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提高儿童的自我控制是教育理论者和实践者关心的问题,这对个体和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来分析学前阶段儿童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在厘清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了儿童自我控制的干预培养研究。在研究一中,选取了江苏省南京市5所幼儿园的全体中班学前儿童及他们的父母和班主任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家庭、个体与教师等因素对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影响。在研究二中,随机选取了两所幼儿园的中班儿童进行了干预训练,在两所幼儿园中分别设置了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个实验组分别进行注意集中训练和行为控制训练,而控制组进行正常教学活动。通过对儿童自我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干预效果的评估,本研究发现:(1)家庭中父母的鼓励和温暖行为能够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而拒绝惩罚、控制保护则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不利。(2)父母对儿童行为的监管程度越高,儿童的自我控制水平越高。(3)在亲子关系中,亲密的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对儿童的自我控制有利,而冲突的亲子关系则对自我控制发展不利。(4)亲密的师生关系对儿童的自我控制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冲突的师生关系则不利于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5)注意力聚焦能力较强的儿童,其自我控制的水平相对较高。(6)通过两个月时间的干预训练,对儿童进行规则转换等认知行为训练,可以明显提高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同样,通过注意力集中和转移训练,也可以明显地提高儿童的自我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