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生产方式由一国制造逐渐转变为全球化生产,生产工序被分割,中间品贸易飞速发展,各参与国分布在产品价值增值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各环节的生产对劳动与资本等要素的投入比例存在差异,从而引致对劳动和资本要素的需求结构差异。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资本规模的扩大,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变动如何?相对其他国家的地位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否对就业水平产生影响?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基于此,本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对全球价值链测度框架进行了梳理和改进。其次利用UIBEGVC Index数据库的数据对2000年-2014年中国制造业18个细分行业及43个国家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全球价值链总长度和全球价值链地位进行综合测度。然后,对2003年-2014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进行面板回归,探究全球价值链地位变迁对劳动力总量和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已有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测度不够全面,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进行改进,构建综合测度指标;第二,中国制造业主要以后向参与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价值链总长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并呈上升趋势,在2001-2008年间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较低,在43个国家中处于中后位,但在2008年后开始向价值链上游攀升,到2014年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上升到中上水平;第三,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不会拉动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的增长,但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并且分行业来看,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会增加高技术行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但会降低中低技术行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