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司法视野下的舆论监督——基于刑事司法公共事件的分析

来源 :烟台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z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公民参与刑事司法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舆论监督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力量影响着中国的司法活动,胡斌飙车案、邓玉娇刺官案、药家鑫事件等等,无一不是在民众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发展成为刑事司法领域内的公共事件。舆论监督对司法的强势介入既可能是积极的又可能是消极的,适当的舆论监督能增强司法活动的透明度,促进司法公正,而缺乏规制的舆论监督行为也可能导致“舆论审判”。所以,如何协调好舆论监督与司法活动的关系、完善舆论监督的相关法律规制,是当前我国司法改革背景之下的重要理论课题。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刑事司法公共事件和舆论监督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刑事司法公共事件的基本定义和意义,进而从立法、媒体、公众心理等几个方面对刑事司法公共事件的形成机制作出分析;其次从舆论监督的主体、对象、方式和目的几个层面对舆论监督的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释。  第二部分是对域外处理媒体与司法关系的法律制度的梳理,重点介绍了英美两国在规制舆论监督行为方面的基本理念和已取得的立法成果,同时对大陆法系代表国家的相关立法做出了简要概括。这对于深入研究舆论监督的相关课题、完善中国相关立法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是在对我国现行相关立法作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中国舆论监督法律制度体系的具体构想,主要从完善相关立法、树立司法权威、改善法院观念以及加强媒体自律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阐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其他文献
在我国,每年因机动车刮擦、碰撞导致的侵权纠纷非常之多,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侵权责任法》对此也进行了专门规定,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每年因机动车停放行为引起的侵权纠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权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国家干预主义和积极的法治观念下,社会本位逐步代替了个人本位。公民的社会经济权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权日益被社会所重视,并在
本文基于我国侵权责任法对侵害物权以及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方面的规定,主要关注的是特定物上精神利益的损害赔偿问题。笔者一方面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