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汤显祖把他的文学思想运用於创作实践之中,在诗文与戏曲领域皆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其中尤以(牡丹亭)在当时和後世的影响最大。他在借鉴话本小说<杜丽娘记)之故事梗概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艺术构思,从表现人性、肯定真情的角度出发,采用独特的戏剧冲突和虚实结合的梦幻手法,塑造出更为丰满而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出更为深刻的思想主题;此外,在场面的设置、曲词和道白的表现上亦独具特色。自万历二十六年<牡丹亭)完稿後,立即不踁而走,或被之管弦,在舞台上盛演不衰:或传之案头’大有洛阳纸贵之势。它在明末所造成的影响,可谓遍及社会各个阶层。舞台的演出反映了作品在大众间的接受程度与吸引力:而案头的欣赏与评价,无论孰优孰劣,都反映了文人对(牡丹亭)的高度重视。他们都或多或少地表达过自己对作品的见解,评论散见於他们的专着中,与《牡丹亭》相关的评论不仅仅以音律问题为限,也涉及到作品的内涵以及作品与其他“三梦”的比较。尤其是在<牡丹亭)的传播过程中,由於戏曲观念的不同,还曾产生过一场争论——史称“汤沈之争”——成为晚明剧坛的一段佳话。这场争论虽然针锋相对,并无结论,但却在促进人们对戏曲艺术进行理论思考的同时,还引起了一些好事者评点或改编(牡丹亭)的兴趣。明末流传较广且保存至今的评点本有王思任评点本,沈际飞评点本,茅氏兄弟评点本,主要是对《牡丹亭)主题的阐发、曲辞的赏析和关目设置的评论:改编本则有臧懋循改本和冯梦龙改本传於世,主要针对(牡丹亭)舞台演出及演唱音律存在的问题加以订正,并做出一定程度的改编,再加以评点。它们是在明末印刷出版业较为发达的背景下得以流传的,本文选择这几种各具特色的评点本和改编本为主要研究物件,从文学传播和接受美学的视角,就各评点本和改编本进行微观考察和理论阐释,既联系晚明文学思潮的宏观背景和汤显祖的创作意图及原作的实际成就,更关注批评者动机、评价标准和实际成效,试图在深入阐发各评点本或改编本特色与成就的同时,初步勾勒出明末文人关於《牡丹亭》批评与研究的演进史。
【关键字】汤显祖牡丹亭明末评点本改编本【中图分类号】I 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