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Metaphor)属于修辞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的隐喻研究以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为代表,许多隐喻研究学派都以“隐喻是思维方式的一种”的视角提出了各种观点。然而,相对于日常语言而言,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文本中的隐喻具有固有的性质,会产生出固有的文学效果。隐喻蕴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差异。与此同时,中日文化既存在差异性,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共通性。这样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日中翻译实践过程中的特殊性,因此日中隐喻翻译的理论研究必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本论文将隐喻与思维的关系与隐喻翻译与思维的关系相结合,以中日文化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为前提,探讨日中隐喻翻译的原则与策略。本文以《刺杀骑士团长》出现的隐喻表达为中心,在考察作品中隐喻意义的基础上,对赖明珠和林少华译本中隐喻表现的中日翻译进行探讨。同时,在濑户贤一(1995)提出的感性隐喻和悟性隐喻两大分类的基础上,更加详细地划分出隐喻的下级分类,在隐喻分类的基础上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在分析文本时,分别列举了中日文化中具有共性的典型隐喻表达和差异性的典型隐喻表现,比较中日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隐喻表达的翻译难点、壁垒和可能性。在充分的翻译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新的论说——关于隐喻表达中日翻译的隐喻思维的转换。也就是说,扩大“隐喻是思维方式”的概念。本文以《刺杀骑士团长》的汉译本译文为例,结合各种汉译句例,对文学隐喻翻译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最终尝试提出了文学隐喻表达在日中翻译中的以下翻译原则及翻译策略。1以隐喻译隐喻。感性隐喻多采取直译法,悟性隐喻多采取意译法。2在翻译悟性隐喻时,不应追求字面的对应,而是要求关联内涵的对应。3无论何种隐喻,若目的语中,不存在内涵对应的隐喻,则应采取直译+注释的方法。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在第一章的序论中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动机、目的及研究意义。第二章论述了隐喻表达在中国的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阐明了本文的定位。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具体分析了感性隐喻表达和悟性隐喻表达的汉译。第五章尝试提出了隐喻表达中日翻译的翻译原则及翻译策略。另外,在最后的部分阐述了今后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