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国际交流以及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使国外人士了解中国的一种必要方式。近几年随着中国文化的大量输出,对翻译的研究也势在必行,特别是典籍的翻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聊斋志异》继承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人传奇的传统,是一部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其译本众多、风格多样,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可以很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选择翻译策略。然而,译者的这种能动,即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也是受到一些因素制约的,如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双语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读者意识等等方面。因此,对翻译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以“信、达、雅”作为衡量标准评价译文的优劣,若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翻译策略选择进行剖析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本文旨在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聊斋志异》四个译本的分析对比研究,指出译者文化身份、时代背景、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选择的重要影响。
引言部分对《聊斋志异》译文的发展、研究意义和状况分别做了简单介绍。正文部分首先对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做了总体上的介绍,同时介绍了译者主体性特征,并选择了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接着本文分别对《聊斋志异》四位英译本的译者从以上三个方面比较,探讨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最后文章通过从原文句式及语言风格、特殊句式以及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展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以及对翻译策略选择具体的影响。结语部分提出译者的主体性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有着极其丰富内涵的课题,并期待有更多的翻译爱好者对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