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影响下翻译策略的选择——以《聊斋志异》英译本为例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zerov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国际交流以及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使国外人士了解中国的一种必要方式。近几年随着中国文化的大量输出,对翻译的研究也势在必行,特别是典籍的翻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聊斋志异》继承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人传奇的传统,是一部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其译本众多、风格多样,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可以很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选择翻译策略。然而,译者的这种能动,即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也是受到一些因素制约的,如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双语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读者意识等等方面。因此,对翻译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以“信、达、雅”作为衡量标准评价译文的优劣,若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翻译策略选择进行剖析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本文旨在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聊斋志异》四个译本的分析对比研究,指出译者文化身份、时代背景、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选择的重要影响。   引言部分对《聊斋志异》译文的发展、研究意义和状况分别做了简单介绍。正文部分首先对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做了总体上的介绍,同时介绍了译者主体性特征,并选择了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接着本文分别对《聊斋志异》四位英译本的译者从以上三个方面比较,探讨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最后文章通过从原文句式及语言风格、特殊句式以及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展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以及对翻译策略选择具体的影响。结语部分提出译者的主体性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有着极其丰富内涵的课题,并期待有更多的翻译爱好者对主体性研究。
其他文献
今天,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已经把世界变成地球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世界文化发展的状况早已不是独立单一的,而是在互相影响下构成了文化多元存在的局面。不同文
国内译界关于翻译主体与译者主体性的争论颇多,但是矛盾多围绕原作者、读者及文本的定位及作用,译者的中心主体地位及作用毋庸置疑地得到各翻译家的一致认可。因此本文中翻译
缩略语在中文和日文当中,普遍存在,已有不少关于中日文缩略语的研究。本论文把中日文当中的缩略语分成汉语和外来语这两大类,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列举的缩略语主要来自以下资料。
丹尼尔·笛福是英国十八世纪最有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成为现代文学中家喻户晓、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作为那个时代最有名的冒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