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教育之所以称为民族教育,因为与普通的国民教育甚至是农村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是体现在受教育的对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而在于教育内容和文化属性上的差别。民族教育因其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决定了民族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传承文化和繁荣各民族。因此,本研究坚持民族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定位于民族个体依托本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完好的生存,其个性、身心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而成为幸福的个体。但是民族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的社会工具性价值取向影响下,表现为文化传承功能的缺失及教育中“人”的缺席。深究民族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原因及构建基础教育应有价值取向成为一种必须。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厘定相关维度。第二部分: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应然状态。首先对实地调查地点--勐遮镇的地理经济文化和学校教育状况进行了概述;其次,提出了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应然状态的确立。第三部分: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之实然状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民族基础教育中“人”的缺席;二是民族基础教育文化功能的缺失;第四部分: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偏差之归因。归其原因有:历史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及社会方面的因素。第五部分: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应然状态的回归。针对构建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应有价值的途径提出了四条建议:开发多元文化课程,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培养多元文化民族教师,提高多元文化素养;重视民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扩大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