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直是儒家极致性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境界之一。儒家“和”文化内涵具有多层次性、多维度性。本文通过概括性总结,主要从宗法伦理关系之“和”、群己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四个层面来阐述儒家“和”文化内涵,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以及自然系统内部、社会系统内部之间的和合生生关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的小农生产方式、宗法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封建礼教、封建等级思想、封建天理、天道观念等,对全方位的生生互动有诸多钳制。当代学者突破封建思想的等级性、形而上学性以及宗法伦理的封闭性窠臼,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丰富与发展了儒家“和”文化精神。理论上,他们从多种视角来解读“和”的思想,提炼“和”的时代价值,彰显“和”的时代蕴涵。如张岱年先生的“兼和”观,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以及费孝通先生的“美美与共”思想,都多层面、多维度地拓展了和合生生的思想,使“和”文化精神更加丰富,并且对我国的治国理政方略有深刻的影响。实践上,自新中国成立后,历代领导集体把儒家“和”文化精神运用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上,协调国际、国内各个领域的动态平衡关系,使和合生生的文化理念在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得以拓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战略构想等,都蕴含着全方位、多维度的和合生生理念。如“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带一路”战略,“新型大国关系”等,都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既继承传统,具有文化自信,又高瞻远瞩,不断与时俱进;既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文化精粹,又具有世界眼光,契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从而把马克思主义高度尊重实践、高度尊重时代、高度尊重自然客观性、高度尊重现实人性、高度尊重社会历史性、高度尊重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我国传统和合生生理念所蕴涵的尊重多样性、提倡平等性、注重现实性、追求开放性、实现共生性的文化基因内在嵌和起来,使得传统“和”文化精神在治国理政的现实实践之中得以大时空、多维度、全方位的拓展,在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都凸显了全方位生生互动的文化理念与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