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容貌吸引力的评价不仅受身体因素影响也受非身体因素的影响。本文使用Eye-linkⅡ眼动仪对63个被试的眼动轨迹进行记录;从容貌图片的眼动轨迹入手,分析与讨论女性容貌评价者眼动的一般特征和个体差异。本文随机将被试分为两组。A组要求被试对图片的吸引力进行评分,为实验组;B组要求被试仅仅观察图片而不作评分,为对照组。每个被试在实验中还要进行MBTI人格测试与场认知方式的测试,然后对其中吸引力评分一致较高的图片进行眼动分析。通过比较被试在评价状态与非评价状态时的眼动差异发现:在总体指标上,前者的平均眼跳距离显著小于后者;在兴趣区指标上,前者的左眼与鼻部兴趣区均在总注视时间上显示显著长于后者;在注视点次数上,前者在鼻部兴趣区的注视点次数也显著多于后者。通过深入分析评价状态下的眼动轨迹,本文发现与其他容貌特征兴趣区相比,鼻部被注视的总时间最长、次数最多;被第一次注视到的次数最多、时间持续最长;而且被试在注视过程中的瞳孔最大,即被试对鼻部兴趣区存在偏好。本文把这种现象称为脸部特征偏好。通过从性别、人格类型与场认知方式三个方面入手,研究观察者在评价状态下眼动的个体差异,结果发现:(1)在吸引力评价状态下,总体数据与兴趣区数据均显示观察者的眼动无性别差异;(2)在MBTI人格类型的研究上,发现不同人格类型在认知加工的上存在不同的侧重点。情感型比判断型人更关注口部;感知型较判断型更关注右眼;感知型与判断型在口部加工上各有侧重。(3)在认知方式因素的研究上,场独立型被试在鼻部的兴趣区第一注视点持续时间显著大于场依存型被试。综合本文实验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个体在评价有吸引力的女性容貌时与不评价时相比有显著差异;评价时存在对鼻部的容貌特征偏好,而不评价时则不存在。本文研究的评价者因素中,人格类型和场认知方式对吸引力评价有影响。唯一不存在差异的是性别因素,而这个结果可能和异性与同性之间审美的趋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