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看《等待戈多》的反戏剧手法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65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籍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1969年凭借其名剧《等待戈多》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公认的文学巨匠之一。《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轰动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文坛的荒诞派戏剧的典范之作。它不仅是贝克特从小说转向戏剧创作的转折点,而且也是20世纪戏剧风格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标志。自1953年问世以来,该戏剧就以其晦涩难懂的内容,荒诞不经的反戏剧形式而著称,因而在文学界,评论界颇受关注。直到今天,对于该剧的新见解依然不断问世,对它的评论或者阐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经典的魅力在于它的常读常新,它需要我们不断从新的视角进行新的探索。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杰出代表人物,一个锐意革新的现代作家以及一个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先驱,贝克特力图使其戏剧摆脱西方传统戏剧的法则,突破现代派戏剧的艺术界限,形成自己独特的戏剧模式和风格。在反叛传统,超越现实方面等,贝克特比任何一位荒诞派剧作家都要彻底。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在人物塑造,背景设置,时间处理,戏剧语言及情节结构等方面所采用的反戏剧手法不仅使其作品成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而且也体现出了它所秉有的后现代主义精神。本文作者尝试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认识《等待戈多》的反戏剧手法,感受贝克特通过此剧所传达的后现代主义精神。这里,本文关注了四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它们分别是:主体的消失;深层模式削平;不确定性;戏拟和反讽。 本文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贝克特的作品,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创作缘由。第二部分是文本分析,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论述本文所应用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第二章分析“非人”的人物及“成对”的人物关系。在《等待戈多》中,人物作为“人”的主体性已经丧失殆尽;人物的形象被降到了最低的限度,被剥去了一切作为人的特征及尊严;人物不再是传统戏剧里的“性格化”而是“非人化”了。这种“非人化”也体现在人与人的微妙关系上。《等待戈多》中人物关系的最大特征就是既互相隔阂又互相依赖的“成对”关系。第三章分析《等待戈多》中的“直喻”手法的使用,包括:贫乏苍凉的舞台及浑浑噩噩的人物;混乱的时空结构;贬值的戏剧语言及沉默美学。在这种“直喻”的手法下,剧情的所谓内在意义浮上表面,体现在荒诞的舞台形象中,读者不是通过阐释而是直接体验到了世界和生存的荒诞性。贝克特所采用的这种“直喻”手法就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深层模式削平的策略。第四章分析《等待戈多》中的不确定性:人物的不确定;主题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第五章分析悲喜剧的并置。在《等待戈多》的悲喜剧并置中,贝克特对剧中悲剧性的因素加以了嘲弄性,喜剧性的模仿,不仅达到了强烈的反讽效果,而且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切忧虑和同情。第三部分为结论:在贝克特独特的反戏剧手法中,我们不仅看到他对传统戏剧规范所进行的空前激烈的颠覆,也体会到他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所传达给我们的后现代主义精神。贝克特高超的艺术手法不仅在风起云涌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刚刚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形式革新中独领风骚。
其他文献
谚语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全体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当中所产生的智慧的积淀与结晶,因而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从形式上看,谚语不但句式
作为英美现代诗歌运动的奠基者,埃兹拉·庞德以其不断探索求新的精神、博大精深的学识和卷帙浩繁的诗歌创作与翻译作品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的世界文坛,对同时代和以后的诗歌创
目的了解广安市放射防护机构应对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能力。方法采用发放调查表和现场考察方式,普查了全市12个放射防护机构。结果调查的19项检测项目中,只有两家放射防护机
财经英语新闻是人类生活交往互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人类社会经济信息的传播媒介。名物化是书面语篇的一个特征,因此也是财经英语新闻的一大重要特征。不同语言学流派均对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