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先天性遗传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及蛋白质功能改变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l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天性白内障是指出生后第一年发生的晶状体部分或全部混浊。我国群体发病率为0.05%,在欧美国家儿童发病率为0.01-0.06%,新生儿发病率为0.022-0.0249%。先天性白内障占儿童失明原因的第二位,全世界约10%盲童因而致盲。遗传和宫内感染等诸多因素都可引起先天性白内障。遗传性白内障占先天性白内障的比例可达25%。先天性白内障具有明显的临床和基因异质性,临床上先天性白内障可表现为核性、前极、后极等形态各异的晶状体混浊。从遗传学角度,先天性白内障又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伴性连锁遗传。除此之外,一些先天性白内障还可合并其他系统的疾患,以综合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先天性白内障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从遗传基因角度均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表现为不同致病基因决定同一临床表型,而同一基因的相同突变却可引起不同的疾病表型。正是由于这种异质性的存在,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又是有限的,每种致病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白内障占全部遗传性白内障的比例都很小,所以目前仍有多个未知致病基因有待发现,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及分子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  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通过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突变筛查,对家系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排除眼部及仝身其他疾患。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DNA,根据家系特征性的前极Y字缝晶体核性混浊的临床表型,对与该临床表型关系最为密切的致病基因CRYGD,CRYGC,设计相关引物,经PCR扩增目的条带后,直接测序。结果在CRYGD基因第3外显子第452碱基处发现了插入突变,c.452InsGACT,插入的四个碱基直接导致了碱基的移码,编码的相应蛋白第151位酪氨酸变为终止密码,蛋白转录的提前终止。根据SNP数据库,排除单核苷酸多态性。检索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ttp://www.hgmd.cf.ac.uk/ac/index.php),确定此改变为CRYGD基因未见报道的新突变。对家系内所有成员以及100个无关健康个体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有健康个体均不携带该突变,明确了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迄今为止,关于CRYGD基因的相关报道大多数为单碱基的错义突变(包括R15C,P24T,R37S,R59H,E107A,W157X等),目前仅有一例报道为单碱基的缺失造成移码突变(G165fs)。我们的研究第一次发现了因为CR YGD基因的碱基插入所导致的移码突变。为先天性白内障的基因诊断提供依据。  论文的第二部分在发现家系致病基因CRYGD Tyr151X的基础上,运用克隆技术,利用人类多组织cDNA文库卵巢组织,克隆CRYGD的野生型质粒。利用PCR介导的定点突变技术,克隆突变型质粒。在完成表达载体构建后,对重组表达载体进行了测序,测序的结果显示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表达载体都表达成功,这为分析突变所致白内障分子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利用Swiss-modelSoftware(Version3.7)、 Expasy、Radar等网络蛋白质软件,分析CRYGD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把野生型和突变型的DNA序列信息分析的源头,利用基因组编码区的信息进行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模拟和蛋白质功能的预测。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导致白内障的发生:1、突变后等电点的变化影响晶状体细胞内的PH值。生理条件下晶状体细胞内PH值为7.0,野生型的CRYGD等电点也为7.0,这意味着CRYGD蛋白将不带电荷,均匀的分布在晶状体纤维细胞中,从而保持晶状体的透明性;突变后,等电点下降为6.05,影响晶状体蛋白电荷性质,蛋白质间异常的静电作用,可能会使其相互聚集,产生沉淀,影响晶状体蛋白的正常排列,导致白内障的产生。2、功能结构域变短突变使转录提前终止,第四个晶体结构蛋白Greek Key序列129-171提前终止,缺失24个氨基酸,整个CRYGD蛋白质的功能结构域变短,可能影响到蛋白质的正确折叠。3、蛋白质的内部的重复性的变化目前认为蛋白质内部重复片段在蛋白质序列进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大的蛋白质通过内部复制进行进化,所以蛋白质内部的重复性与其功能和内部结构单位相关。Tyr151X突变使得蛋白质的内部的重复性发生改变,可能进而影响到蛋白质的功能。4、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变化将CRYGD及其突变序列分别输入Swiss-model,数据库将序列与蛋白质结构数据库中的蛋白质三维结构进行匹配,输回三维图像。从三维结构上看,突变后该蛋白缺失了一个alpha螺旋和一段beta折叠,属于非常剧烈的突变。可以预计突变后立体结构不稳定,很可能生物学功能也将丧失。  为了进一步研究CRYGD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性白内障的分子机制,论文的第三部分中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在真核细胞中分别表达外源性CRYGD正常和突变型质粒,对其蛋白的表达定位和抗凋亡功能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野生型CRYGD蛋白在胞浆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突变型CRYGD蛋白在细胞核中表达且分布得很不均匀,呈颗粒聚积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转染突变型质粒的293T细胞更容易凋亡。在Western Blot实验中野生型细胞蛋白全部在裂解的细胞上清中表达,而沉淀物中未见任何表达,而突变型只有少部分在裂解的细胞上清中表达,大部分在沉淀物中表达;野生型所表达的蛋白片段大小基本与CRYGD大小一致,而突变型所表达的蛋白片段有所变小;提示突变可能使基因的转录提前终止,CRYGD蛋白变小,溶解度降低。  研究结果表明:  1、在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Y字缝型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研究中发现了CRYGD基因的一个新的突变位点——Tyr151X。这是迄今为止有关CRYGD基因所致突变中唯一的插入所导致的移码突变。  2、成功构建了CRYGD基凶的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在对它们的生物信息分析中发现突变型的CRYGD蛋白的等电点及氨基酸序列改变显著、蛋白的功能结构域变短、构象变得简单、蛋白质内部重复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蛋白质的功能。  3、利用构建的质粒转染真核细胞对蛋白质功能的深入研究中我们发现,突变型的CRYGD蛋白只在细胞核中表达,并呈颗粒聚集状态,细胞更易发生凋亡,并且因为截短蛋白的产生,导致蛋白溶解度的降低,是该突变导致先天性白内障发生的可能的分子机制。
其他文献
摘 要:芥川龙之介《手帕》一文一直以来在学者眼中仅仅是对新渡户稻造“武士道”的一种嘲讽。可事实上,芥川在其中寄托了自己对东西方文明碰撞产生的忧虑,对当时日本社会道德的忧心,甚至是对自我的嘲讽和反思。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手帕》;社会道德  作者简介:周丽洁(1996-),女,汉族,安徽人,苏州大学2015级唐文治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家族文化视阈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创作研究(14YJC751035)”阶段性成果。  摘 要:文学中对父权的描写可谓是长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一种叙事母题。就这一母题,研究者多关注巴金、老舍等人创作的家族小说中的大家长形象,而对曹禺剧作中刻画的封建家长形象研究较少,本文以《雷雨》《北京人》《原野》《家》四部剧作为例,从外表的强势以及精神的颓败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1  序:  “窗”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意象,散发着不同寻常且微妙的意象意蕴。“窗”是主人公开放与封闭的内心世界,无数文人、学者将其与女性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烘托气氛的同时抒发强烈的情感。在我最为喜欢的作品中,都有  《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临窗而立的情景最为经典:思妇对游子的相思
期刊
摘 要:《艺术人生》是中央电视台2年推出的一档针对艺术界名人进行访谈的电视节目,该节目一经推出就在全国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其中,节目主持人朱军对谈话技巧和原则的灵活运用是该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重要的会话原则之一。本文以《艺术人生》为语料,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主持人如何运用礼貌原则保障谈话顺利进行,从而验证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礼貌原则;访谈;《
摘 要:地下铁路是指出现于19世纪美国的一个秘密路线网络和避难所,被用来帮助非裔奴隶逃往自由州和加拿大。这并不是一条真正的地下铁路线。电视剧《地下铁道》的背景设定在1857年,讲述一群勇敢的奴隶从佐治亚种植园逃脱,并迈向了漫长而又艰险的追求自由的故事。在他们所经之路上,有无数不知名的男女帮助他们藏匿行踪、逃脱追捕,把他们送往安全地带,这就是传说中的“地下铁路”。  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来探讨
“赛博”源于控制论,在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获得极大关注,“人类日益技术化”和“技术物日益人格化”等高科技现象的哲学思考出现,标志后人类主义的到来.技术能否取代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