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三农问题”不断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社会各界纷纷开始对解决这一问题献计献策。其中分析农业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是农学,人口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据NBS数据显示,农业劳动力中45-64岁人口比率已从2006年的33.48%上升到2016年的43.48%,意味着农业生产中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属于老龄人口,这必将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在本文之前,已有学者研究农业人口老龄化和农业经济,但部分研究对象局限在某一城市或某一较短时间段,使研究结果存在争议。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在更大范围内详细探究二者关系,为解决农业大国遗留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国家经济统筹和谐发展提供思路。本文首先搜集1999-2016年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农业普查数据及各省市统计年鉴数据;其次考虑农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性质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15岁及以上农村人口的比重”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率”的计算公式,其他10个控制变量包括农村整体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农业劳动力数量、人均农林财政支出、人均农业机械动力拥有量、农作物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种植面积以及城镇化率;然后构建囊括老龄化率、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技术水平和其他因素的扩展的对数生产函数;最后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检验“全国”、“高收入区域”和“低收入区域”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上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增加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消极影响,但高低收入区域的结果有所不同。(2)在全国和高收入区域老龄化均表现为正向的影响,且高收入区域的正向影响程度较大,具体是当老龄化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将因为老年劳动力的生产经验而提高1.07%。低收入区域则为不显著的负向影响。(3)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在三个区域的回归结果都显著地表现为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全国和高收入区域表现为正,在低收入区域则表现为负。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因地区收入差异而有不同表现。这就为本文进一步提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农村内部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提供了实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