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修辞学视角下的新闻话语对比分析——以中美主流报纸会议新闻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ue_h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是人们了解社区、城市、国家乃至国际事件的主要途径。通常人们认为新闻的主要责任是如实地反映事实,但实际上,新闻也承担着引导、劝说读者的责任,修辞等语言修饰方法在新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对修辞在语言学和传播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新闻的各种分支中,本研究选取了会议新闻作为研究对象。会议新闻通常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所举行的重大会议,涉及到经济、政治、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正因为它丰富的内容和其所涉及的事件的相对重要性,无论是对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而言,会议新闻都是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前情况和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途径。然而,集中分析会议新闻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在这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大部分是关于会议新闻的采写和编辑技巧,本研究则是从文化修辞学角度对中美会议新闻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  在中国主流媒体中,作者选择了《中国日报》和《人民日报》作为代表,而在美国媒体方面则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作为语料源,在以上五份报纸中分别选取了一定量的会议新闻进行分析和对比。本研究采取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文章对中美会议新闻中喻情、喻德、喻理修辞模式以及情态动词、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其次,作者在中美会议新闻中选取了代表性段落,对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背后蕴含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作者发现中美会议新闻在修辞模式、情态动词、修辞手法等的选择和使用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比如,与美国主流报纸上的会议报道相比,中国会议报道新闻中更常使用喻理修辞模式,在人称代词方面更常使用带有集体意味的“群众”等词语,而在情态动词方面则更常使用表示责任和义务的词语。同时,中美会议报道也具有共同之处。比如,在中美会议新闻中,喻理修辞模式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喻情和喻德的使用频率,同时,在修辞手法方面中美会议新闻中隐喻和用典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其他修辞手法。通过分析与研究,作者发现中美会议新闻中修辞的使用与各自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权力距离普遍较大,因此在会议新闻中较倾向于使用表示责任与义务的情态动词,同时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因此较倾向于使用表示集体的人称代词;相对应的,美国文化中权力距离普遍较小,因此表示可能与能力的情态动词使用较多,而表示责任与义务的情态动词使用较少,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因此较少使用代指集体的人称代词。同时,中美会议报道中的隐喻、典故等修辞手法所涉及的修辞材料普遍来自中美各自的文化与历史。通过这一研究,作者总结了中美主流报纸上会议新闻在修辞使用上的异同并尝试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从文化修辞学角度对中美会议新闻进行对比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改进我国会议新闻报道的方法,使其更有说服性,从而更好地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
其他文献
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语际语语用学(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语际语语言中的语用现象和特征以及这些现象和特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关联理论与词典翻译相结合,在关联理论指导下,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四本汉英词典--《汉英词典》(修订版)、《现代汉英词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和《新世纪汉英大词典
时间是麦克尤恩小说的复现主题。在《时间中的孩子》中,麦克尤恩将时间提到了影响生命历程以及最终归宿的重要位置。本文运用亨利·柏格森的绵延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着重探讨《时
翻译是最为历史悠久的学科之一。而翻译技术,特别是电脑辅助翻译技术却才刚初露端倪,方兴未艾。从头算来也不过25年的历史。然而,它的发展却是日行千里,突飞猛进。就在这短短25年
苏珊·桑塔格(1933-2004)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当代美国女批评家、文艺理论家。她一生学术兴趣广泛,涉及到文学、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无论在文艺评论还是在小说创作上,桑塔格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拒绝语。以往的学者大都从跨文化角度研究英语语境下的拒绝语,但涉及汉语语境下的拒绝语、特别是其性别差异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这与汉语越来越重要的
在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接近尾声时诞生的平等权利修正案自其提出之日起即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却至今未能通过。本文以该修正案为研究对象,以其提出背景及曲折历程、以及支持
《局外人》主要描写了美国现代社会的黑人问题,反映了黑人在种族主义社会环境里的抗争。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克洛斯·达蔓追求自我的描写,赖特揭示黑人在追求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