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黄素是姜黄、莪术等根茎中的一种酸性酚类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抗感染等多种药理活性,能通过诱导癌细胞的凋亡、抑制癌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等机制对乳腺癌、结肠癌、子宫颈癌等多种肿瘤细胞产生抑制作用。然而,姜黄素的水中溶解度较低,在强酸和强碱环境中稳定性差,在肠道跨膜转运过程中易发生生物转化,因此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本课题采用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 (lactide), mPEG2ooo-PLA2ooo)和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D-a-tocopherol polyethylene glycol 1000 succinate, TPGS)作为药物载体,通过薄膜分散方法制备了姜黄素mPEG2ooo-PLA2000/TPGS口服胶束制剂。为得到载药量高、稳定性好的胶束制剂,以载药量、包封率和药物沉降率为指标,对投药量、载体材料的质量比、水化介质的体积和水化温度等工艺参数进行了单因素考察,并联合均匀设计-效应面法筛选出最优的胶束处方。对最优处方的微观形态、粒径、zeta电位、临界胶束浓度、稀释稳定性等理化性质进行了考察,并采用透析法测定了姜黄素口服胶束制剂的体外释放特性。利用在体肠循环实验考察了姜黄素口服胶束在小肠的跨膜转运机制和主要吸收部位。建立了姜黄素在鼠血浆、组织中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姜黄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及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经处方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为:姜黄素6mg、mPEG2000-PLA2000与TPGS的质量比为4:1,水化介质体积5m1,水化温度25℃。最优处方的载药量为16.1%,药物沉降率为4.0%。胶束的微观形态呈圆球形,粒径较小约为46.Onm, zeta电位为+0.613 mV,临界胶束浓度为0.0054g/L,被人工胃液稀释500倍和人工肠液稀释1000倍后仍可在6h内保持载药量基本不变。姜黄素口服胶束在人工胃肠液中呈现缓慢释放的特性,有利于实现胶束在肠道中的持续释药。经大鼠在体肠循环实验研究,低、中、高不同给药剂量的姜黄素mPEG2000-PLA2000/TPGS口服胶束在小肠的吸收均呈现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1310h-1,0.1198h-1,0.1357h-1,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的Ka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姜黄素口服胶束在小肠的跨膜转运机制为被动扩散。姜黄素口服胶束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结肠段的药物吸收百分率分别为(21.45±2.13)%,(8.07±2.85)%,(14.89±8.75)%和(9.70±5.65)%,因而十二指肠为制剂的主要吸收部位。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姜黄素含量,以姜黄素混悬液为对照,考察了姜黄素mPEG2000-PLA2000/TPGS口服胶束制剂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结果显示姜黄素口服胶束的药物峰浓度和平均滞留时间均高于姜黄素对照制剂,分别为7.7倍和2.1倍,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27.3%,胶束体系改善了姜黄素在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促进了姜黄素在胃肠道的吸收。以姜黄素混悬液作为对照制剂,考察了姜黄素mPEG2000-PLA2000/TPGS口服胶束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制剂组给药后药物主要分布在脾、肺、肾组织中,肝、脾、肺、肾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同时制剂组减少了药物在心脏的蓄积,降低了药物对心脏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