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语言的理解过程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过程。从柏拉图时代起,人们便开始了语言理解的研究,也产生了各种学说。研究具有暂时性结构歧义的“花园幽径现象”被证明有助于发现人类理解语言的机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对于这种特殊有趣的语言现象,不同的流派的语言学研究者们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方式,研究的焦点各有不同。心理语言学家们试图找到大脑处理“花园幽径句”独立的句法策略,语法为基础的研究依照语法规则展开分析。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角度,以兰盖克的认知语法中的识解理论为基点,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法、理论分析法和实例分析法对“花园幽径现象”这一有趣的语言现象做认知分析。试图找到隐藏在这种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人们在阅读这种局部性结构歧义句时容易迷失在花园幽径里?2“花园幽径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3隐藏在“花园幽径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是什么?4如何规避这种现象带来的负面效应?5“花园幽径现象”产生的正面效应是怎样有意识地被充分利用的?主要的观点和分析方式如下:“花园幽径现象”应定义为具有局部歧义现象结构的句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歧义句。心理语言学层面的研究和依据规定的语法所做的分析忽略了阅读者的主观倾向和语义因素。认知语法中的识解理论强调主观识解过程,认为语义是语言的中心,而语义结构受人的认知方式的影响。人们依据不同的假设和期待,选择不同的视角,突显不同的方面来识解同一场景可以形成不同的意象,从而产生不同的语法结构。同样,不同的语法结构可以在人们大脑中形成不同的意象,象征不同的语义,会造成不同的理解。句子结构的规范与不规范不是依照既定的语法规则,而是以依靠意象的合适性。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花园幽径现象”的识解过程,遵循一种认知顺序。人们倾向于先提取处于核心的原型的表达式,当原来的理解受阻,处于边缘的表达式才开始启动。这种认知顺序可称之为认知优先选择。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当人们遵循认知优先选择,用常规方式识解“花园幽径句”所描绘的情景时,人们便很容易地迷失在花园幽径中。重新分析该句子时,违背认知优先选择,启动处于边缘的表达式,重新确认该句中隐含的假设与期待,对事件描述的角度和述义中射体与界标的不对称,从而确定主谓宾的关系,突显表达的内容。由于重新分析要打破认知优先选择的原则,识解过程中投入更多的认知努力,因而导致“花园幽径现象”的产生。“花园幽径现象”的出现实际就是识解和认知优先选择共同作用下引发的。而隐藏在这一现象后的认知机制—识解和认知优先选择是人类理解语言的普遍规律。“花园幽径现象”引发的花园幽径效应既有负面效应,又有积极效应。无意识中产生的花园幽径现象会造成负面效应,导致语言素材理解分析复杂化,使理解通道受阻,读者不得不经历回溯和重新解码,延长了阅读时间,导致阅读速度降低。添加适当的关系词或是标点符号,将非常规的语句构造恢复到符合常规识解过程和认知优先选择的语句结构似乎是可行的办法。但有意识地利用“花园幽径现象”产生的规律,故意诱导读者或听话者走上不能通达的花园小路,原路返回,重择畅道。从期待的落空,到意外的落实,滋生错误与正确间的强烈反差,能取得积极的幽默效应。花园幽径积极效应体现在语言应用的方方面面,它在幽默故事﹑笑话﹑艺术﹑商业宣传﹑文学叙事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据认知语法提出的识解理论对“花园幽径现象”做出的分析,结合了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和语用学的优势,对人类理解语言的机制提出了新的看法,也提供了新的角度。研究者们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对语言现象的解读将展现一个认知理论﹑语言理解机制﹑文学理论和人工智能跨学科交流的﹑富有成果的和充满希望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