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制品在我国居民膳食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产乳制品业可谓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使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产生极度不信任心理,致使乳制品行业遭受巨大打击,加之近些年来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还在接连出现,乳制品业的复兴之路显得很是艰难。对此,众多学者见仁见智,针对质量安全事件相关问题的事后修复环节提出了很多可行见解,颇有实践价值。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增加事前预警,构筑事前预防与事后修复相补充的闭环治理机制,才是顺应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手段变换的大趋势,更好地提振我国乳制品业的有效之道。为此,本文从供应链视角来进行乳制品质量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希望能对实践有所助益。本文以供应链管理理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理论以及食品安全预警理论为理论指导,首先分析了我国乳制品行业主要供应链模式及供应链主体之间的风险传递机理,分别从原奶供应环节、乳制品加工环节和流通销售环节分析乳制品的质量影响因素,进而细化为原奶供应环节、乳制品加工环节、贮藏和运输环节以及乳制品销售环节,并从中提取15个定量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赋予各定量指标权重,并构建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综合评价方程。根据结果,将各指标依据权重大小划分为重要指标、一般指标和次要指标。重要指标包括:奶牛单产水平、奶牛规模养殖化比例、乡镇饮用水卫生监督合格率、奶牛年进口苜蓿采食量、生鲜乳质量抽检合格率、乳制品加工企业集中度、低温液态乳制品产量、HACCP认证率、乳制品冷库总容量、冷链车保有量和消费者食品安全信息知晓概率;一般指标为:饲料抽检合格率、城镇居民人均鲜奶消费量和乳制品进口与全国牛奶产能比;次要指标为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进而对15个定量指标应用趋势外推法得到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预测值,并采用五等级划分法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风险水平做出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水平逐年上升,并且2018年与2019年处于较安全水平,在2020年可达到安全水平。最后,针对风险评价中反映出的目前尚存在问题的乳制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提出防范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措施:推进奶牛养殖标准化,保障奶源质量安全;建立乳企和奶农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智能化质量管理水平,科技创新奶业发展;完善冷链物流建设,鼓励低温乳生产以及推进乳制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本文针对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乳制品供应链间主体的风险传导机理,特别考虑乳制品的理化性质,在传统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选取指标的基础上,纳入冷链物流相关指标,丰富了现有乳制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客观严谨的赋权方法即主成分分析法,真实反映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对未来我国乳制品质量进行合理风险评价和科学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