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转运载体SLC1A5对胃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1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因肿瘤导致的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位列人类恶性肿瘤致死率第二位。由于进展期胃癌患者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并从胃癌组织和细胞中找寻新的诊断和治疗靶点,进一步阐述胃癌的发病机制,并通过对相关靶点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来指导胃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恶性肿瘤能量代谢异常也被认为恶性肿瘤十大特征之一。新的观点认为恶性肿瘤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旺盛的谷氨酰胺代谢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肿瘤由于其快速增殖,需要摄取更多的谷氨酰胺,而细胞外的谷氨酰胺必须借助于细胞膜上的一系列氨基酸转运载体才能进入细胞内,因此,肿瘤组织可能通过高表达相关氨基酸转运载体促进谷氨酰胺转运。溶质载体家族1成员5(Solute Carrier Family 1 Member SLC1A5),是氨基酸转运载体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主要转运包括谷氨酰胺在内的多种小分子中性氨基酸。不少研究表明SLC1A5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增殖、侵袭及预后不良有关,体内外研究表明抑制SLC1A5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目前尚无关于SLC1A5和胃癌的相关研究。本实验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SLC1A5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第二部分研究体外实验中SLC1A5对胃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第三部分研究体内实验中SLC1A5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第一部分SLC1A5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目的:观察SLC1A5蛋白在胃癌组织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采集进展期胃癌病理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70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LC1A5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其表达强度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通过基因数据库分析SLC1A5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及其对胃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SLC1A5表达显著增高(P<0.0001)。GSE数据库研究证实SLC1A5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GSE 65801,P=0.0046;GSE63809,P<0.0001;GSE 27342,P=0.0147)。胃癌组织中SLC1A5高表达与肿瘤大小(P<0.05)、肿瘤浸润深度(P<0.001)、淋巴结转移(P<0.05)、TNM分期(P<0.05)和Ki-67(P<0.01)相关,而与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及分化程度无关。SLC1A5表达强度与预后相关,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总体生存期(GSE 14210,P=0.0.011;GSE 22377,P=0.0.0015),同时缩短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GSE 14210,P=0.0.0095;GSE 22377,P=0.0.0012)结论:SLC1A5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SLC1A5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SLC1A5可作为胃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新靶点。第二部分SLC1A5对胃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目的:研究SLC1A5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SLC1A5与m TOR/p70S6K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五种不同胃癌细胞株中SLC1A5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通过慢病毒载体感染胃癌细胞敲低SLC1A5基因后,用CCK-8法检测SLC1A5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SLC1A5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SLC1A5对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SLC1A5对m TOR、p-m TOR、p70S6K、p-p70S6K、Cyclin D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SLC1A5在胃癌细胞株HGC-27和MGC-803中表达较高。用慢病毒载体感染胃癌细胞敲低SLC1A5后可明显降低胃癌细胞增殖能力,导致细胞G0/G1期阻滞,抑制细胞侵袭和迁移,抑制m TOR/p70S6K信号通路,并下调Cyclin D1蛋白表达。结论:SLC1A5可促进胃癌细胞生长和侵袭。其机制与促进m TOR/p70S6K信号通路有关。SLC1A5有望成为未来胃癌治疗的新靶点。第三部分SLC1A5对小鼠体内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目的:研究SLC1A5对小鼠皮下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4-6周龄雄性BALB/c裸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其背侧肩胛下缘注射合成的阴性对照慢病毒转染胃癌细胞株HGC-27悬液(对照组)和慢病毒转染敲低SLC1A5后获得稳转的人胃腺癌细胞株HGC-27悬液(实验组)。定期测量裸鼠肿瘤长径和短径,计算肿瘤体积;20天后处死裸鼠,分离肿瘤组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瘤体组织内SLC1A5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SLC1A5可明显促进胃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P<0.0001),在荷瘤成功后第10天即有明显差异(P<0.0001)。免疫印迹法表明实验组瘤体组织中的SLC1A5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调。结论:SLC1A5可促进胃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
其他文献
上颌快速扩大(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是正畸临床治疗上颌宽度发育不足最常用的方法,是典型的缝牵引成骨技术,属于机械生物信号传导过程。多囊蛋白1(polycystin 1,PC1)具有膜受体和机械传感特性,被认为在细胞-细胞以及细胞-基质信号感受和转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明确PC1在RME腭中缝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对机械生物信号传导过程的影响,我们建立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是一种复杂的颅内血管畸形,是自发性脑出血的原因之一。尽管DAVFs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硬脑膜血管生成是其中关键性的机制之一。Nrf2在参与调控血管生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在DAVF的大量研究中尚无Nrf2的相关报道,因此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究大鼠ADVF模型中Nrf2-ARE信号通路的表达情况。目的:探究DAVF大鼠模型脑组织
学位
焦虑是一种由预期的或者潜在的威胁引发的情绪行为,是人类情感经历的正常组成部分,但过度的或者不适当的焦虑则是一种疾病,即焦虑性神经症,临床表现为没有事实根据也无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惊恐不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大约29%的人群在一生中的某段时间会遭受严重的焦虑困扰。然而,关于焦虑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焦虑相关行为的分子机制研究还比较薄弱。临床上广泛采用的抗焦虑药物是BZDs(benzodiazep
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THrP)在体内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功能多样。PTHrP不同片段具有不同功能,其中核定位序列(NLS)能够介导PTHrP转位进入细胞核发挥胞内分泌的作用。为了研究PTHrP核定位序列(NLS)和C-末端的功能,我们实验室先前通过在小鼠84位氨基酸后面插入一个终止子TGA,构建了只表达PTHrP 1-84位氨基酸,而不表达PTHrP NLS和C-末端的PTHrP敲入(PTHrP K
第一部分i PLA2γ与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i PLA2是一种钙非依赖性磷脂酶A2,选择性水解甘油磷脂,释放游离脂肪酸。其中i PLA2γ(i PLA2靶向线粒体的亚型)缺乏一直与线粒体功能异常有关,更重要的是,PLA2家族被确认为可致病蛋白在线粒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疾病和脊柱损伤。研究表明,使用抑制剂以及敲低i PLA2γ会恶化细胞牵拉损伤损伤后的凋亡坏死情况,同时电镜结果
学位
背景:有研究表明,无论是离体还是在体神经干细胞上都有NMDA受体的表达,NMDA受体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存活发挥重要作用。在哺乳动物脑内SVZ终身存在神经发生现象,是可能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来源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MDA受体可能与SVZ的神经发生活动有密切关系。然而NMDA受体是如何参与该区域神经发生的,其调节亚单位在其作用机制中又起到何种作用?在缺血性脑损伤中,NMDA受体亚单
目的:EphA3基因是人类最大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Eph(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产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癌受体)基因的成员之一,参与了生长、发育和肿瘤的发生、进展和转移等方面。探讨EphA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以及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检测了四种肠癌细胞系、一种正常肠上皮
目的:研究肢体远端缺血后适应对冠心病PCI相关性心肌损伤的作用。方法:选取拟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2)和远端缺血后适应组(PCI术前1小时内给予左上肢短暂缺血-再灌注,n=26);比较两组PCI术中及术后临床情况、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CEs)、两组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心肌标志物超敏肌钙蛋白T(hs-c Tn T)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术前及
目的探讨在念珠菌感染导致的致死性脓毒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mTOR)介导T-bet表达对CD4+T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我们选择4-5周龄,体重16-18g的雄性健康C57BL/6 N野生型(WT)、T细胞特异性mTOR/TSC1基因敲除小鼠(以抑制/增强T细胞的mTOR通路活性),分为感染组(n=30)和对照组两个大的组别(n=10),通过经典的念珠菌孢子尾静脉注射法建立念珠菌血症小鼠
研究背景和目的胆囊癌是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系统肿瘤,据统计绝大多数胆囊癌病人生存时间小于一年,五年存活率也不到5%。胆囊癌的治疗目前仍然非常困难,主要是没有有效的药物能控制肿瘤的生长,进展期和晚期胆囊癌治疗效果很差,使得存活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对其基因及分子机制研究目前仍非常有限。我们试图通过对多个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的检测,筛选出在胆囊癌上调表达的基因,研究它在胆囊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