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期的失重环境中,重力缺失将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的显著变化,其中以心血管功能失调最为常见。心血管功能失调不仅会对航天员在空间站的工作能力和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影响到航天员从太空返回到地面的再适应过程,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立位耐力降低和运动耐力下降。因此,为保证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安全及工作效率,开展中长期失重对抗措施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目前的对抗措施主要包括运动、企鹅服、下体负压、水盐补充、抗荷服、营养、药物、肌肉电刺激以及飞行前适应性训练等。但这些措施均不足以对抗航天环境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航天员仍然表现出立位耐力下降和进行性的骨质丢失。以往研究发现,振动对骨骼肌肉系统的机能有改善作用,中药对模拟失重引起的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具有一定的对抗作用,但是振动和中药是否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对抗中长期失重对机体的影响,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因此,本实验采用-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通过观察和比较60天头低位卧床期间振动和中药对心脏功能和脑血流的影响,旨在进一步阐明上述两种措施对模拟失重时心脑血管功能变化的对抗效果,为制定我国载人航天时失重对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及发现如下:1. 60天头低位卧床期间振动和中药对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本实验观察和比较了60天头低位卧床期间振动和中药对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的影响。21名健康男性被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振动组和中药组,每组7人。对照组仅-6°头低位卧床60天,口服安慰剂;振动组和中药组在头低位卧床期间分别进行阻抗振动锻炼和口服太空养心丸。卧床前、卧床第30、60天测量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结果发现:对照组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和心指数(CI)在卧床第30天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在第60天进一步降低(P<0.05),总外周阻力(TPR)在卧床第60天显著升高(P<0.05);振动组SV、CO和CI在卧床第60天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TPR显著升高(P<0.05)。中药组在卧床期间上述指标的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三组间比较,仅中药组SV在卧床第60天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射血前期(PEP)和射血前期与左室射血时间的比值(PEP/LVET)在卧床期间显著增加(P<0.05),射血分数(EF)显著降低(P<0.01);振动组PEP和PEP/LVET在卧床第60天显著增加(P<0.01),EF显著降低(P<0.05);中药组PEP在卧床第60天显著增加(P<0.05),EF显著降低(P<0.01)。三组间比较,在卧床第30天,仅中药组EF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在卧床第60天,振动组EF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PEP/LVE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中药组LVET、EF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PEP、PEP/LVE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60天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显著降低。在卧床期间服用中药可明显改善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而振动锻炼对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2. 60天头低位卧床期间振动和中药对脑血流的影响本实验观察和比较了60天头低位卧床期间振动和中药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1名健康男性被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振动组和中药组,每组7人。对照组仅-6°头低位卧床60天,口服安慰剂;振动组和中药组在头低位卧床期间分别进行阻抗振动锻炼和口服太空养心丸。卧床前、卧床第30、60天测量脑血流速度。结果发现:对照组收缩期血流速度(Vs)在卧床第30天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并且在第60天进一步降低(P<0.05);平均血流速度(Vm)和舒张期血流速度(Vd)在卧床第60天显著降低(P<0.05)。振动组Vs在卧床第30天显著降低(P<0.05),并且在卧床第60天进一步降低(P<0.05)。结果提示,60天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显著降低。卧床期间服用中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血流,而振动锻炼则对脑血流影响不大。总之,本实验通过比较60天头低位卧床期间中药和振动锻炼对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发现中药和振动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抗失重所致的不良影响,而中药的改善作用较明显。本工作对今后我国载人航天飞行时航天员失重对抗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