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斑叶螨与朱砂叶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常用药剂敏感性比较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ke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现已在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基地混合发生,为解析两种害螨的种间竞争关系,揭示害螨种群结构的演替规律,并为指导生产防治和掌握害螨抗药性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做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 1.两种叶螨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在室内15~35℃不同恒温条件下,利用菜豆叶片饲养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试验结果表明:在15、20、25、30和35℃五种不同温度条件下,二斑叶螨全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36.52、17.72、11.20、7.67和6.66天,朱砂叶螨的全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38.53、18.97、11.76、8.05和6.73天,两种叶螨的各虫态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相同温度条件下,二斑叶螨的卵期和全世代的发育历期均比朱砂叶螨短;二斑叶螨的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0672、0.1429、0.2173、0.2857、0.3555,朱砂叶螨的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0614、0.1352、0.2165、0.3008、0.2816;二斑叶螨的净增殖率(R0)为48.7082、74.4783、131.5380、63.2958、44.4929,朱砂叶螨的净增殖率(R0)为32.9696、49.0396、99.6395、66.8588、15.5579,在30℃时二斑叶螨的内禀增长率以及净增殖率小于朱砂叶螨;在其它温度条件下都比朱砂叶螨大,这说明二斑叶螨的繁殖力在30℃时比朱砂叶螨弱,而在其它温度条件下比朱砂叶螨强;二斑叶螨的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产卵前期以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0.3960℃和64.0619日度、11.1248℃和24.4670日度、10.5919℃和24.9608日度、10.5174℃和28.2758日度、13.8092℃和12.6064日度、10.8727℃和155.2156日度,朱砂叶螨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0.7306℃和64.0665日度、11.3224℃和26.5937日度、11.1549℃和24.1415日度、11.1186℃和28.3178日度、14.1019℃和12.8639日度、11.2877℃和157.0658日度等,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各虫态中卵的发育起点温度最低、有效积温最多,产卵前期发育起点温度最高、有效积温最少。朱砂叶螨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均比二斑叶螨略高,各虫态中除了前若螨期的有效积温比二斑叶螨少外,其他虫态的有效积温均比二斑叶螨多。 2.两种叶螨对常用杀螨剂敏感性比较研究:采用玻片浸渍法和叶片残毒法,选用1.8%阿维菌素(abamectin)乳油、5%尼索朗(hexythiazox)乳油、9.5%螨即死(fenazaquin)乳油、15%哒螨灵(pyridaben)乳油、25%三唑锡(azocyclotin)超微可湿性粉剂、25%卵螨双净(semianmitraz)水剂六种常用杀螨剂对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六种药剂对二斑叶螨卵和雌成螨的LC50、LC95均明显大于朱砂叶螨,说明二斑叶螨较朱砂叶螨有更强的耐药性。其中,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的卵对尼索朗的敏感性差异相对较小外,两种害螨各虫态对其余五种药剂的敏感性差异很大,阿维菌素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毒性较高,LC95仅为0.0369mg/L,而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LC95高达l82.6135mg/L。三唑锡和卵螨双净对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雌成螨的LC50和LC95都远大于其常用剂量,已不适于用来防治本地区的这两种叶螨。各供试药剂对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卵的毒力顺序依次为尼索朗)螨即死)哒螨灵;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毒力顺序依次为阿维菌素)哒螨灵)螨即死)三唑锡)卵螨双净,而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毒力,阿维菌素虽较哒螨灵、螨即死、三唑锡和卵螨双净都高,但也已失去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控制作用。
其他文献
马铃薯Y病毒属成员是植物病毒中最大的被蚜虫以非持久方式传播的群体,马铃薯Y属病毒HC-Pro蛋白为病毒自身编码,在病毒生活史中体现出了多种不同功能。与很多已经鉴定出HC-Pro
黑豆蚜Aphis fabae Scopli广布全世界,多食性,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已知绝大多数类群的蚜虫具有内共生细菌-布赫纳氏菌Buchnera,共生菌被局限在特殊的结构—“含菌细胞”中,
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种类繁多,其中放线菌占相当大的比例。大多数种类可以产生抗菌物质(抗生素、β-1,3-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β-1,6-葡聚糖酶等)。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在农业生
亚洲玉米螟Ostri啊furnacalis是我国玉米、高粱等旱粮作物的重要害虫,对亚洲玉米螟的生物防治主要依靠释放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松毛虫赤眼蜂T.dendr
蝗虫的危害日益加重,利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蝗虫是生物防治蝗虫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虽然利用蝗虫微孢子虫灭蝗在生产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剂型。因此本
本试验对甘肃省东祁连山高寒地区禾本科牧草根际分离、筛选出的具有固氮、溶磷及分泌激素功能的九种促生菌的适宜温度、pH 值、光照、培养方式、耐盐性等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抗生素标记法研究了各菌株的定殖能力及定殖动态,并采用16SrDNA 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部分菌株的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学和分类地位,得出以下结论: 1.促生菌的适宜培养条件 对禾本科牧草根际分离、筛选出的具有固氮、溶磷及分
本论文研究了温度、pH 和营养条件对棉花红腐病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分析了 4 个棉铃红腐病菌菌株和 6 个其他镰孢菌菌株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
本文对2004~2005东北春麦区和山东、河北冬麦区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生理小种种群动态、毒力变异规律以及小麦生产品种(系)的抗病性(基因)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