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自建城以来,水就与城市密不可分。水运使得广州商业得以历代繁荣昌盛,水也使得城市面临洪灾的威胁。自宋代开始广州城内已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俗称“六脉渠”。六脉渠顺应城内地形而修筑建成,多利用古代干谷地、小河溪,有供水、水运、排水、防火和避风等功能。这个水系统由四级水体组成:街渠→六脉渠→濠→海(江),保证了城市免受海潮和洪水的危害。明清六脉渠与宋的位置不完全相同,城内的排水渠道不止六条大渠,但以“六脉渠”来形容广州城内的排水设施则得以延续,不同的官员学者尝试重构一个经典的六脉渠模式,以解决广州城内水患问题。由于六脉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产物,为什么要修建、如何修建、修建那些渠道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如何看待六脉渠。因此,对六脉渠的研究不仅仅是水利学科的专利,也可以是多学科的参与,把六脉渠作为研究广州古代城市史的一种手段。本研究深入探讨广州城内六脉渠这一水利设施,立足建筑学对城市形态的关注,综合运用历史方法,进行史实考证、数据统计和文本解读等方法,并结合人类学的观察角度,本文首先梳理了历代有关六脉渠的研究文献和图纸,考证六脉渠的位置和走向,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三个角度深入了解六脉渠与广州城市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六脉渠与古代广州城的相互关系,本文从空间利用的角度发现商业在城内的兴衰决定了水利设施的兴废。第二部分从微观层面探讨六脉渠的技术性,包括六脉渠的构造、截面、防洪能力、管理制度,尝试评价六脉渠的实际排水效用。第三部分探讨了古代官员学者是如何解释和重构“六脉渠”,本文发现明朝把越秀山一带并入城内后,学者和官员渐渐把六脉渠纳入全城的风水格局当中,从而建立一套有关“六脉”的形胜解释。通过本文的研究,六脉渠不仅仅是满足排水的功能,它还发挥着多重作用,虽然今天已被马路渠所代替,但它对今天保护老城街巷肌理、重塑城市活力和避免内涝还是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