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我们收集了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的243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影像及检验数据,在这些患者中,有1798名患者行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636名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依据脑血管狭窄部位分为4组:无狭窄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组。同时颅内外动脉又可分为前循环狭窄组、后循环狭窄组及前后循环同时狭窄组。颅内动脉包括: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颈内动脉(ICA)C3-C7段、基底动脉(BA)和椎动脉V4段;颅外动脉包括颈总动脉、颈动脉窦部、颈内动脉C1-C2和椎动脉(VA)V1-V3段;前循环动脉包括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及颈内动脉(ICA);后循环动脉包括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依据脑血管狭窄程度分为4组: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及闭塞组。数据分析步骤:1)将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颅内外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部位及严重程度进行统计;2)然后将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比如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冠心病等与脑血管狭窄部位进行相关性分析;3)最后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在本研究入选的2434例患者中,1958例(80.4%)被发现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性病变,其中814例(33.4%)为单纯颅内狭窄,297例(12.2%)为单纯颅外狭窄,847例(34.8%)为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颅外动脉狭窄更常见,且颅内外同时狭窄的发生率最高(P<0.05)。在这些患者中共有5352支动脉血管发生狭窄病变,3656支(68.3%)位于前循环动脉,1696支(31.7%)位于后循环动脉,大脑中动脉为952支(17.8%)为最常见受累血管。将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卡方检验,发现男性、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均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高危因素。以无狭窄组作为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和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狭窄组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及老年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年、老年为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冠心病为前循环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为后循环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高血压、糖尿病、中年及老年为前后循环动脉同时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是所有狭窄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比颅外狭窄更常见,循环狭窄多于后循环狭窄,大脑中动脉为最常见的受累血管。高血压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各狭窄亚组的独立危险因素各不相同,糖尿病是所有狭窄亚组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