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是隋唐燕乐发展的产物。在唐代演唱慢曲非常流行,这从唐代诗歌中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慢词即用慢曲子填的词,唐代所唱慢曲之词自然就是慢词的最初发展形态。本文就是试图探索唐、五代慢词产生、发展的初期状态以及在体制、内容等方面的演变轨迹。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通过大量的例证,阐明慢曲在盛唐就已流行的事实,并对慢词产生的时间以及它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阐述。本文认为,慢词起于盛唐,它的出现不晚于小令。 第二部分,通过对慢词与长调两个概念的辨析来阐述慢词的内涵。长调系以字数多寡来分,它指篇幅较长的词;慢是“慢曲子”的简称,是按照其音乐节奏来分的,指节奏缓慢的词。另外,对于南宋张炎“八均”之说,本文不同意许多学者将“均”解释为“句末韵脚”的观点,因此指出,并不能以有无“八个均脚”来判断一首词是否为慢词。从词曲调的“慢唱”到调类别的“慢调”,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很大的演化过程。词,其成熟的标志,就是“慢”的完成。 第三部分,本文试图对现存的近二十首词进行考辨,并将唐、五代文人及民间创作的慢词分为律体、律慢过渡体、唐慢词、成熟的慢词四体,阐述了它们在句型、句式、领字、入声韵等方面具有的独特的韵律特色。另外就成熟的慢词如杜牧的《八六子》和钟辐的《卜算子慢》进行了考辨,肯定了它们在唐五代慢词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关于该时期慢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也有其独特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