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考察分析了张承志所接收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与不完整性,所持文化审视视角与文化批判立场的复杂性与嬗变,以清楚把握其创作的精神向度。
全文除引言、结语外,分为三章:
引言部分主要探讨张承志创作的精神向度的研究意义,介绍研究现状,阐明选题理由,并就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做出简要说明。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张承志在文化姿态上的多次转向。分析张承志在文化姿态上转变的内在作用机制及文化背景。从红卫兵的狂热性到知青的漂泊感,从对母性大爱的眷恋到对父亲刚性意志的追求,从对汉文化的疑虑到对本族血缘文化的觉醒,政治威权文化的统一性与民间文化的封闭性,血缘文化的命定性,导致张承志文化认知的不断转变,文化立场与批判视角也随之发生变化。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张承志在身份接受上的内在冲突。从总体上看,文化接受的多元性,与文化影响方式的复杂性,导致张承志对自我身份确认的艰难,汉民与回民身份的天然冲突,知识分子精英立场与民间守护者的内在矛盾,作家的理性、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教徒的狂热、愤世嫉俗的偏执,构成了撕裂张承志内心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张承志在宗教话语塑造上的努力与矛盾。后期的张承志意图完全回归宗教神性彼岸的怀抱,将对哲合忍耶的宗教信仰当作解决一切矛盾的良方,当作自我拯救与针砭现实的终极理想,但根深蒂固的原初文化意识是他难以逾越的障碍。尽管他在创作的结构与形式上作了大量的尝试,并将宗教信仰提到了一个夸张的高度,但信仰的纯粹性常常自我消解,宗教话语作为一种叙述立场与表达方式也难掩内在的悖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