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师的情绪劳动是幼儿园教师基于工作情绪表达规则,在工作情境中与工作对象互动时,个人在情绪调节上付出的所有心力。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是高情绪劳动者,情绪劳动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专业发展、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对师幼互动、幼儿认知水平、情绪表达和身心的发展更起着重要作用。在有关幼儿园教师情绪劳动的变量中,缺乏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探讨。本研究旨在了解和分析幼儿园教师情绪劳动和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和关系(以S市为例),以期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建议。本研究在修订己有问卷后,形成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幼儿园教师情绪劳动问卷》和《幼儿园教师职业自我效能感正式问卷》,笔者选取了S市227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6名教师接受了深入的访谈。研究结果显示:1.幼儿园教师情绪劳动可分为三维度,分别是:表层扮演、自然表现和深层扮演。修订后的《幼儿园教师情绪劳动正式问卷》是测量其情绪劳动的有效工具。2.幼儿园教师职业自我效能感可分为四维度,分别是:职业认知与发展效能感、职业技术效能感、职业人际交往效能感和职业身心效能感。修订后的《幼儿园教师职业自我效能感正式问卷》是测量其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有效工具。3.样本中的幼儿园教师情绪劳动的平均分为3.68分。各维度得分从低到高排列次序为:表层扮演(3.13±0.82)<自然表现(3.77±0.74)<深层扮演(4.02±0.63),各维度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人口学变量影响幼儿园教师的情绪劳动。4.样本中的幼儿园教师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分为3.97分。各维度得分从低到高排列次序为:职业认知与发展效能(3.63±0.62)<身心效能(4.03±0.59)<职业技术效能(4.07±0.75)<人际关系效能(4.30±0.53)。只有身心效能和职业技术效能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余任两维度间都有显著性差异。人口学变量影响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自我效能感。5.幼儿园教师整体情绪劳动、自然表现和深层扮演与整体职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表层扮演与整体职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各维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6.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职业自我效能感可显著解释情绪劳动中15.1%的变异量。情绪劳动=(-0.073)×职业认知与发展+0.238×人际关系效能+0.253×身心效能+(-0.048)×职业技术效能。若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法,则标准化方程为:情绪劳动=0.217×人际关系效能+0.200×身心效能;深层扮演=0.262×身心效能+0.227×人际关系效能;自然表现=0.338×人际关系效能。结合上述结论,本文从政府、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三角度提出了政府应关注幼儿园教师的情绪劳动问题,完善相关制度;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园所文化,切实关怀教师的情绪劳动;幼儿园教师应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改善情绪劳动状况等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