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发展的生命线。而近年来,一到夏季暴雨过后,“内陆看海”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媒体和民众则普遍将视线投向了市政管网,即使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将地下管网重建、修复、拓宽等,所见成效仍是微乎其微,“马路划船”现象依然存在。如今的内涝问题已不是单单的的地下管网布置问题,它关系到一个城市开发过程的生态问题,关系到一个城市对于水资源的“吞吐”问题。对于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海绵城市的提出对于中国的生态平衡建设无疑是一个里程碑似的存在。SWMM是以水动力为基础的降雨-径流暴雨管理模型,并可以对水质进行模拟。而对于一些常见的LID措施,SWMM也可以成功的运行。模型的准确性关键在于参数的率定。本文实测QD市降雨,以建模完成的SWMM现状模型为背景,进行参数率定。初步率定完成的SWMM模型,通过扰动分析法对水文水质进行局部灵敏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SWMM模型模拟下的QD市降雨,水文水力上不透水区曼宁系数(N-imperv)对峰值流量模型灵敏度最大,其次为透水区洼地蓄水深度(Des-perv);水质方面以COD的累积为判断标准,对COD峰值浓度最敏感的为道路最大累积量(road max buildup),其次为道路速率常数(road rate constant)。利用SWMM率定完成模型,对比现状模型与常规开发模型在不同重现期P=1a、3a、5a、10a下的管网过载现象,结果显示常规开发的模型比现状模型的检查井过载点分别增加0.0%、20.0%、25.0%、20.0%,常规开发的模型比现状模型的管段过载数量分别增加0.0%、20.0%、28.6%、37.5%。为解决管网过载问题,对研究区域模型分别进行常规管网优化、转换分流器、添加蓄水池、改变管网形状(运用SWMM中IRREGULAR模块进行排水管网管道断面的优化设计)的措施,4种措施对于管网的过载现象都能有效控制。对于研究区域降雨的水质问题,选择在SWMM模型中,增加LID措施,主要为:滤草带、渗渠、绿色屋顶。其中,渗渠对于径流量的削减最为显著,绿色屋顶对污染物的控制效果最好。为保证低影响开发下的LID措施以及雨水管网的经济效益组合,进行PSO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组合,最终得出研究区域低影响开发的LID措施最佳优化结果。论文所研究的内容为国内大中小城市尤其是QD市提供了新的排水防涝技术支撑,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