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耳是一类胶质真菌,是重要的经济真菌。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和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是主要的木耳种类,也是我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由于菌种抗杂能力较弱、容易退化等原因,木耳的遗传育种研究对木耳生产非常重要。木耳的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有效地收集、评价、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对木耳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拮抗实验、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DNA分子标记技术(ITS、IGS2)对采自云南、四川、吉林等地区的55株木耳属野生菌株进行遗传分析,结合形态特征、纤维素酶、蛋白酶特性和主要农艺性状,建立一个野生木耳属的种质特性信息库,为开展木耳优良品种选育实验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采用拮抗实验把采自同一地区的菌株进行营养不亲和性分析,根据拮抗结果,从中挑取代表菌株进行ITS序列分析。本实验最终确定供试菌株55株,其中黑木耳22株、毛木耳22株、皱木耳6株、琥珀木耳3株,分别来自黑龙江、吉林、四川、云南。2.对供试菌株最适温度、最适pH值、菌丝生长速度、耐高温特性进行了测定,大部分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都为27℃~29℃、最适pH值为8.5~9.0。供试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也有明显差异。耐高温试验表明,菌丝耐高温特性与其生长速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其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3.木耳属菌株的纤维素酶、蛋白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之间酶活性显示出了明显差异,与其菌丝生长速度相吻合。4.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收集的28个野生木耳属菌株及2个栽培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其酶带数一般为2~8条不等,其中在Rf为0.813处,30个菌株都有谱带出现。应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菌株在相关系数为0.847左右可分5大类:第一类主要为黑木耳栽培菌株,第二类主要为采自北方的黑木耳,第三类主要为采自四川的黑木耳,第四类主要为采自云南的黑木耳,第五类为毛木耳。5.对黑木耳rDNA-IGS2区域用BstUⅠ、HpaⅡ、HinpⅠ三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共得到条带44条,只有2条为所有菌株共有,其他都为特异性条带,占95%。根据条带特征,利用NTsys软件做聚类分析,在相关系数为0.71左右可将全部菌株划分为两类:第一类黑木耳主要采自北方,包括四川的黑木耳,第二类主要是采自云南的黑木耳。6.黑木耳农艺性状评价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子实体形态、颜色差异较大。从产量上看,平均生物学效率为40%,普遍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