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替代性对储蓄结构影响的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ntao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实体经济、金融市场的发展,储蓄结构也不断丰富,从过去单一的现金、存款拓展到如今的股票、基金、债券及金融衍生品等。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众多的储蓄方式中,存款规模最为庞大,2011年年底,存款在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中占比高达61%。居民金融资产中以存款占绝对优势的份额、其他风险资产仅占少数份额的储蓄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本文试图从资产替代性的角度来研究一国的储蓄结构,以代表性个体为研究对象,将储蓄结构界定为存款和风险资产(股票),建立储蓄结构跨期优化模型,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来探究资产替代性对储蓄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资产替代性通过风险补偿和市场相关性对储蓄结构产生影响,且资产替代性越高,风险资产投资比例越高。  本文主要采用数值模拟、国际比较和聚类分析的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G20国家资产替代性对储蓄结构的影响,将G20国家按资产替代性划分成强替代性、半强替代性、弱替代性三类,分析这三类国家存款与风险资产的配比。接下来,本文分析了不同资产替代性国家储蓄结构对利率变化、股票市场波动、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的反应程度。实证结果表明,资产替代性越强,风险资产投资比例越高,风险资产投资对利率变化、市场波动、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的反应程度也越强,验证了前述模型推导结果。  研究表明,我国属于弱资产替代性国家,这有助于解释我国的高存款现象。本文认为,我国的间接融资规模较大、金融市场尚不完善是导致资产替代性不足的主要原因,而较低的资产替代性进一步导致了资产收益率失衡、降低了货币与资本市场的相关度,最终造成了存款过高的现状。最后,本文从推动金融产品市场化定价、完善投资者回报机制、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等方面就提高我国的资产替代性提出了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我国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之后,开始实行生产型增值税,2009年1月1日,我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通过增值税的转型改革,避免了营业税制下重复征税的现象,为我国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动力。2012年1月1日起,对上海市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始进行“营改增”的试点工作,自此拉开了我国“营改增”的序幕。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进行“营改增”试点工作,房地产业、金融业、建筑业、生活服务业等行业全部
在全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企业并购成为一种重要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在我国,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并购活动也空前频繁。并购不仅有助于企业内部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逐步加快,供应链生产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供应链金融也随之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发展方向。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近几年中
美国次贷危机在国际上掀起一场金融海啸,世界银行市场发生强烈震荡,许多国际一流的大型商业银行损失惨重,不得不缩减业务范围。相较之下,中国银行业在此次危机中总体资产质量保持
浙江省衢州电力局创新党建工作理念,将标杆管理引入党建工作领域,围绕“支部建设规范化、党建工作有特色、中心工作出成绩”的目标,进行党建工作学标杆树标杆的探索和尝试,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