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非对称的机制与治理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一般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针对货币供给量及信用量调控所制定、采取的各种方针措施,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主要是货币供给量及信用量。在简单的描述里,货币政策的实施应该有一个全国一致性的效应;实际上,政策实践却面对着一个由众多环节和因素构成的传导过程,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个宏观层面来对此进行研究,从而忽略了金融与经济的不对称性问题,这些金融与经济的不对称最终会导致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产生效应的非对称,从而制约了统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应该属于最优货币区的范围,罗伯特·蒙代尔(RobertMundell,1961)在其最初的论文中其实并没有限定最优货币区的范围,他指出最优货币区既可以小于一国范围,也可以大于一国国界。但是经济学家们往往似乎更热衷于讨论后一种情况,关注更多的是加入最优货币区的成本与收益,对前面一种情况的讨论则相对较少。对最优货币区理论小于一国范围,开创性的属于北美经济学家对美国的研究,随着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则着重根据最优货币区的理论,来考察欧盟是否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以及最终实现货币联盟的途径和模式安排等。 尽管当前的研究比较局限于欧洲和美国,但是中国也是一个拥有多样化区域特征的大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复杂的区域问题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何制定和执行最优的货币政策,缓解区域经济利益的冲突,乃至建立和谐统一的经济体系,意义尤为重大。本文意图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探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的机制,并提出相应可能的治理方案。基于这些研究目标,本文依次展开了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其主要分析与结论如下所述。 文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与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论述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经济和理论背景,指出了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意义,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中的区域对象进行了界定,理清楚了全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最后指出了本文存在的可能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探讨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基础。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讨论了什么是最优货币区及其标准,那么这些并非符合最优标准的单一货币区在面对非对称性冲击时是如何进行反应的?接着分析了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接着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这些分析指出:单一货币将加大区内非对称冲击,统一的货币政策将会导致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非对称;产生非对称效应的一般性原因主要包括各国(或地区)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不同偏好、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差异、法律制度体系的差异、经济增长的差异、财政制度的差异和铸币税等问题;从传导机制的角度来看,非对称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不同产业结构对货币政策的敏感程度不一样、不同的银行调整他们资产负债表的能力不一样、存在不同借款的大型与小型客户的结构;由世界各国货币政策传导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方法的应用已较为广泛。 第三章是对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的实证检验。本章把视角由理论分析转向实证研究,通过选取一定的数据和VAR计量模型;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类聚;对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货币政策的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从平稳性上看,各变量基本是Ⅰ(1)形的,变量本身及变量之间关系多样化差异的存在表明了中国存在多样化的区域特征。本章着重研究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通过对地区M2、GDP和CPI的脉冲响应分析及其进行的方差分解,得出的结论基本是:1.沿海地区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比较明显,中部其次,大西北和大西南次之,货币供给对其的贡献率表现出类似趋势;2.沿海地区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比较明显,中部其次,大西北和大西南次之,货币供给对其的贡献率也表现出类似趋势。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不同区域对货币政策反应是不一样的,中国确实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非对称问题。 第四章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各区域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差异。本章首先回顾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文献,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各渠道对效应的影响及内在原因;然后再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因素对渠道效应的影响。分析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传导机制主要依赖利率渠道、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对上述渠道产生影响的因素则分别是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金融结构的差异。从产业层面来看,第二产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最为敏感;从企业规模性质来看,民营中小企业是最敏感的;从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金融压抑地区对货币政策反应是迟钝的。这些分析有力地支持了这样一个结论,即中国区域金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正是导致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根源。 第五章对中国中央银行体制框架下的货币政策进行考察,本文思路是如果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么货币政策制定、实施与执行的主体——中国中央银行体制框架的设计应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经过对中国中央银行结构体系及其货币政策的分析,结论是令人遗憾的。中国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几乎没有对区域性因素进行考虑,因此非但不能缓和反而加剧了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冲突。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中央银行结构体系及其货币政策的区域问题。为了从世界其它国家的经验上得到启示,本文考察了美联储以及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设计,着重分析了其在提高货币政策的信誉、增加货币政策有效性等方面的职能。 第六章提出了治理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的一些方案。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考虑:第一,对人民银行各大区分行的管辖范围进行重行规划,使之能够符合区域经济规划和最优货币区的要求,并相应的增加区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以及执行过程中的权力;第二,完善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制度安排,包括银行与企业关系的理顺、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转型等;第三,积极创造环境和给与适当的政策,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第四,在保持货币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适当实施货币政策的部分区域差别化操作。 第七章为本文的研究结论、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从全文的技术基础来看,主要的实证部分采用的是国外比较流行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包括约束的和无约束的,尽管约束的自回归模型能够更加精确地描绘货币政策效应,但可能由于约束条件太多而不太具有普遍意义,所以本文采用的是无约束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着重采用的是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 从全文的研究特色来看,本文重点集中在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检验,探讨货币政策产生区域效应的原因(包括微观和宏观方面),以及如何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进行治理这三个方面。因为中国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所以本论文的创新可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中国现行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中国的实证研究从理论角度来说是以发展中国家为样本的一种检验,拓展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相关理论的解释范围。本文对中国的研究发现,中国持续深化的改革开放和倾斜式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区域金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区域金融经济的二元结构导致了货币政策的非对称,而统一的货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又会持续恶化这种二元结构。 第二,在展开分析之前本文对区域进行了界定,本文中区域的划分是按照“十一五”规划将全国划分为8个综合经济区,根据分析认为这种区域划分的方法符合金融经济同质性和内聚性的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符合最优货币区的判断标准,对区域合理的划分将有助于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分析和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治理。 第三,本文对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分析是比较全面的,通过理论文献的整理和方法上的创新,分析了货币政策运行过程中微观角度的区域个体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接着又把视角从微观转换到宏观,分析了区域金融经济背景差异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还探讨了存在较大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条件下,中央银行体制框架及货币政策的设计问题。 第四,提出了某些较为新颖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治理方案,比如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应该按照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来划分央行大区管辖范围;希望央行能够像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一样在某种程度赋予各大分区一定参与和调整货币政策的能力,最后还提出了统一条件下货币政策区域差别化操作的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主要研究既定交易制度下的价格决定过程,而买卖报价价差作为市场流动性的核心指标,成为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研究的重要子领域。流动性作为证券市场的最重要特征,对
编者:瑞朗单火照明系统是以普通家庭住宅为平台,利用国际标准X10通讯协议所构成的一种智能照明系统。本系统功能非常强大且使用方便,您可以通过无线遥控、集中控制、网络控制、场景控制、定时控制、感应控制等多种的控制方式来对家中的照明灯具进行自由的控制。系统的安装也是非常简单,不需要任何的额外布线。安装工作只需要使用现有的开关和模块代替原有的普通开关即可完成,不会增加或延长任何的施工时间。    功能描述